(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
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
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
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
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义 d.三**义
14.新**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主义文化运动
c.旧**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mzd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
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mzd总结新**主义革命三ff宝的文章是()
a.《〈gcd人〉发刊词》 b.《新**主义论》
c.《论人民**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
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国民党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
a.mzd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mzd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dxp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gcd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形式的存在,使得分配制度上也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形式。(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管理等都要有相应的评价,这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的收入。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试述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的区别。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而造成的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指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和阶级变动的格局联系在一起。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而提出和实施的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收入,国家也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试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既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和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目前,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措施为: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险费征缴率; 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因为:(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别国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历史表明,一切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2)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腐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