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 target"_blank" classakey>成人高考政治试卷评析 (一)选择题:本大 ...
2004年全国高考" target="_blank" class=akey>成人高考政治试卷评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世界观 b.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评析】本题是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是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又是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因此,本题答案为d。a.世界观、b.方法论,这两个选择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过窄;c.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2.把精神看成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是(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哲学派别的理解。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是世界本原,谁是派生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凡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学派;凡认为思维、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因此,本题答案为a。b.唯物主义,是把存在看成世界本原的观点。c.不可知论,是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的观点。d.二元论,是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观点。
3.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的理解。唯物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即原初物质,如“火”、“元气”、“五行”、“原子”等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原子。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本题答案为a。
4.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唯心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第一,两者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第二,两者是不可分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辩证关系,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只承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因此,本题答案为a。b.辩证法观点是指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唯心论观点,是指把精神看作世界本原;d.二元论观点,是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存在性 b.可知性 c.物质性 d.精神性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本题答案为c。a.存在性,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故错误。b.可知性,是指物质世界虽然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但人们可以反映物质;d.精神性,世界统一于精神那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理解。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即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还是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因此,本题答案为b。
a.唯心主义和d.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 d.主观主义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认识路线的理解。在哲学上,认识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劳动者 d.劳动对象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的理解。生产力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三个基本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则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10.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11.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精神属性 d.文化属性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属性制约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文化传统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理解。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三个因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13.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
a.开始萌芽 b.基本形成 c.达到成熟 d.继续发展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是初步提出关于新**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标志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新**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1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
a.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农村根据地 d.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内容的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红线,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其基本内容。因此,本题答案为a。b选择肢错误;c.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农村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基本内容的三个方面;d.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是新**主义革命的三**宝。
15.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统一战线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掌握。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c.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d.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1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在众多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17.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掌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70%,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本题答案为b。a.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d.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是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18.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掌握。中国的**革命分为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两者的分水岭是五四运动。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19.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三**宝是( )
a.武装斗争 独立自主 统一战线 b.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独立自主 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实事求是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三**宝的掌握。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三**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0.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a.开展武装斗争 b.进行土地革命
c.建立农村根据地 d.建立统一战线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1.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宗旨是( )
a.打仗 b.生产 c.做群众工作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民军队的宗旨的掌握。打仗、生产和做群众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22.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
a.议会斗争 b.经济斗争
c.武装斗争 d.文化斗争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的理解。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毛泽东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胜利。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23.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共产党与**党派关系的方针是( )
a.团结——批评——团结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正确处理共产党与**党派关系的方针的掌握。毛泽东提出,对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方针。在思想政治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关系上,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八大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掌握。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全会不仅着重讨论和解决了怎样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问题,而且首次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因此,本题答案为b。a.中共七大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加以概括;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d.中共八大,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d.发展生产力和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矛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动摇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的简明概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因此,本题答案为a。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就是正确处理( )
a.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b.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形式是( )
a.公有制经济 b.私有制经济 c.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但在各种经济形式中公有制经济形式占主体地位。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29.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
a.目的 b.手段 c.方法 d.根本任务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掌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私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国有经济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的掌握。由于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31.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 )
a.效率的原则 b.公平的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的掌握。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指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应该遵守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32.邓小平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 d.**与法制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掌握。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世界局势的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结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是关系到全局,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3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 )
a.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b.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
c.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d.经济体制决定的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的理解。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绝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34.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 )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制度建设 d.法制建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问题,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35.加强党的建设,居首位的是( )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掌握。加强党的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其中居首位的是思想建设。因此,其他选择肢都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a。
(36~40题为时事政治题,具体评析见第一部分)
二、辨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哲学就是世界观。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理解。回答本题需要首先判断该命题的正误。其次回答哲学和世界观的联系;再次回答世界观的概念,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回答哲学以方法论的关系。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错误。(2分)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分)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对世界观问题所作的系统回答,并给以理论上的论证。(3分)
(2)就哲学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来说,它就是世界观;而就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来说,它又是方法论。所以,仅仅说哲学是世界观是错误的。(3分)
42.新**主义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区别是革命对象不同。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新**主义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区别的掌握。回答此问题需要首先判断该命题的正误;其次回答两者的共同点;再次回答两者的四点区别。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错误。(2分)
新旧**主义革命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1分)
二者的不同点表现为:
一是领导权不同。旧**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分)
二是时代条件不同。旧**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主义革命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1分)
三是指导思想不同。旧**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主义思想,新主义革命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2分)
四是前途不同。旧**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主义革命则是要在中国建立人民**专政的国家,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三、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回答此题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回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其次回答两者的辩证关系;最后回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3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必然或早或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5分)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二者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2分)
44.简述新**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新**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知识的掌握。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要回答统一战线中的根本问题;二是回答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两个联盟的关系;三是回答统一战线中实行的正确方针;四是回答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第一,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统一战线的路线和方向,必须努力实现并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3分)
第二,新**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3分)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2分)
第四,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2分)
45、简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掌握。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要概要说明三者的关系,即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二是具体回答三者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是回答三者的统一性。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2分)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2分)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改革创造物质基础,从而支持了改革。(2分)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2分)
(2)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2分)
四、论述题:1个小题,满分20分。
46.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评析】本题考核考生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叙述性论述题,只需将问题所包含的基本论点叙述出来即可。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本题的核心内容在于回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即“四个新”。一是“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新水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三是新判断”: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四是“新体系”: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如下: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5分)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5分)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5分)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建设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