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考频道 > 自考指导 >

2008年4月份高教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全攻略

2008-10-03 
  2、为什么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   答: ...

  2、为什么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理论问题。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明确提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老祖宗不能丢,而且我们也没有丢。第二,根据历史经验,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两个实际情况的发展,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能够回答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新话。也就是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坚持的同时,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使之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指南。第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基础是实践,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际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邓小平在改革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上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出的总结性理论概括。

  4、简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但要达到这一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是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使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这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和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生产力得不到迅速发展,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解放,也得不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互为条件的。

  5、为什么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答:就目前来说,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起来。首先,中国要推行独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最后,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大陆在制度上优于台湾,如果经济发展程度超过台湾,实现统一就有了现实的可能,归根到底,要实现国家统一,首先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所以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6、为什么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答:邓小平明确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显得尤为紧迫。因此,讲社会主义必须突出讲生产力。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是怎样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

  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搞清楚",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到这个问题。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以后,邓小平更加鲜明地、频繁地、突出地提出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邓小平总结了过去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楚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在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改革的实践中检验原有的认识,不是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原则,而是把社会主义要达到的实际目标放在首位来谈论社会主义。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和目标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具体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目标,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或者说是价值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则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道路。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的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挑战,讲社会主义不能不突出生产力基础地位。puS-m$!3"4Q[T| ( 3COME考试频道 自考成考自学考试指导 )puS-m$!3"4Q[T|hTTp://wWw.reader8.net/exam/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互为条件的。(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3、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他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邓小平提出这个论断之前,人们还从来没有在社会主义特征之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本质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邓小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一,它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如果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它为完善、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第三,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诚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又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只有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

  5、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答:"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重要命题贯穿在邓小平全部理论之中。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起来,指出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相信社会主义。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但都离不开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第四,要善于把握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要抓住机会,加快发展。不抓住机会,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e.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

  4、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ab)

  a. 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制订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方针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

  a.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

  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

  d. 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健全、不成熟;

  e.消灭剥削、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6、改革是(abc)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改良

  7、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a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2、如何正确理解股份合作制的性质?

  答:(1)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2)股份合作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它一方面保持了联合劳动的互助合作性质,另一方面允许职工持股,实现了资本的联合,劳动者除了按劳取得报酬外,还按投入的资本额取得相应的收益;(3)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共同劳动、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使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为一体,从而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13、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它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1)产权明晰,即明确界定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2)权责明确,即所有者(出资者) 同企业经营者各自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4)管理科学,即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14、如何理解"抓大放小"?

  答:(1)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应当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好大的,放活小的;(2)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3)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4)抓大不是收权,放小也不是撒手不管,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15、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是什么?

  答: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要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16、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1)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巩固其主体地位,是确保我国社会性质的要求;(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囊括一切领域,因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客观必然性。

  17、如何认识个体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答:(1)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2)个体经济一般与分散的生产力相适应,但也可以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应当在广泛的领域内特别是在那些适宜于分散经营的行业中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即使将来我国的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仍需要利用个体经济来弥补社会化大生产的不足,个体经济仍将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3)个体经济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作为一种非主要的经济关系,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从属于公有制经济。

  18、如何认识私营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答:(1)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营经济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私营经济是私人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私营企业主凭借其所占有和支配的生产资料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私营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公有制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除此之外,私营企业的雇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他们的基础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是受国家有关法律保护的。

  19、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什么作用?

  答:(1)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金;(3)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4)它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5)它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如何认识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答:(1)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的投资部分;(2)除个别情况外,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的资本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它们所获得的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因而它们开办或投资的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成分;(3)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开办或投资的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调节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同社会主义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因此,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21、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有什么作用?

  答:(1)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市场竞争,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2)扩大了商品出口,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3)丰富了商品品种,活跃了市场,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4)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强了就业人数;(5)引进外资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从总体上看,利远大于弊。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从而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它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范围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片面追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试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答: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努力,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在工业、农业和其他生产领域都有先进与落后并存、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生产力发展的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资金短缺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单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无法满足庞大的建设资金的需求,也无法安置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民间资金,国外也有丰富的找不到理想的投资场所的资本。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需要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而且还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许多新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并且它们有内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3、试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答:(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分类指导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试述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答:(1)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这种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应当长期稳定这种经营形式。稳定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发展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继续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5、如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使之健康发展。

  (1)贯彻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要把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与促进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融合发展,国有经济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加强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的收费,拓宽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对它们的金融服务。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合法利益和财产。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到有关的产业政策。首先,重点产业引导。制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范围;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它们进行规模经营;鼓励它们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零部件等的分包生产和服务;鼓励这些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形式促进资本社会化。其次,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租赁、承包、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同时引导它们在企业体制、企业管理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增强技术开发能力,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资产重组。第三,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企业诊断,提高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能力。

  (3)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有关管理法规,使管理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行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法,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加强管理力度,坚决制止不正当行为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发挥各种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8、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

  二、多项选择题

  1、计划机制的特点是(bd)

  a.微观性 b.宏观性 c.自发性 d.事前性 e.事后性

  2、市场机制的特点是(ae)

  a.微观性 b.宏观性 c.自发性 d.事前性 e.事后性

  3、"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个论断说明(abde)

  a. 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资本主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d. 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e.计划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acde)

  a.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

  b.计划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发挥辅助性调节作用

  c. 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e.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5、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有(abcd)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个人化

  6、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是(abcde)

  a.自负盈亏;

  b.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自主经营

  d.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e.依法纳税

  7、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具有(abcde)

  a.统一性 ;

  b.开放性;

  c.竞争性 ;

  d.公开性;

  e.有序性

  8、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acd)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的生产;

  d.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e.地方保护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答: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2、什么是计划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计划机制是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计划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2)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3)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4)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5)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计划机制的缺点是:(1)难以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发挥作用;(2)容易损害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3)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市场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2)能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汰劣,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3)能够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市场机制的缺点是:(1)对经济总量、重大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等的调节无能为力;(2)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3)会引起两极分化。

  4、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历史作用?

  答: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形成的,这种体制的特点是:(1)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2)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3)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5、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这些弊端,结果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活力。

  6、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经济改革,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7、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什么特征?

  答: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的特征主要有:(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2)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3)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5)企业必须纳税。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两方面的功能:(1)经济功能。首先,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企业也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再次,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职能。这方面主要包括满足人们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什么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统一性,即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商品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来进行;(2)开放性,即市场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连接起来;(3)竞争性,即市场要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4)有序性,即市场体系运行的规范化和秩序化等。

  10、为什么要进行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价格改革的原因主要在于:(1)在原有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扭曲的,许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2)价格的扭曲,导致了生产经营者行为的扭曲,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的恶化。

  传统体制下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归根到底,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与由政府计划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11、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3)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4)采取各种措施,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它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2)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和汇率政策等;(3)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4)必要的行政手段,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13、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的预算拨款。

  (2)财政政策就其不同的作用方向来说,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在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增长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时,政府往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4、货币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答:(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3、邓小平对市场经济都做过哪些论述?

  答:(1)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十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这个决定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初稿。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3)1991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就市场经济所作的这些论述,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推进经济改革及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主要环节是:(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化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试述完善市场体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存在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一方面要将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传递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向政府传递微观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否会灵敏的反映,政府从市场所获得的微观经济信息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

  7、试述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的途径。

  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我国当前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市场主体的发育情况决定着市场的发育情况,而要培育市场主体,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其次,培育要素市场。这方面主要包括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另外还要积极培育产权市场,形成产权流动机制。

  第三,健全价格机制。通过对原有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是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仲裁、认证、评估和行业协会和商会等。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这些机构的中介活动,真正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作用,以促进市场正常有序地发展。

  第五,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木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和其他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此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8、试论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宁,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分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要求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虽然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弱点和不足,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它解决不了诸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样的总量问题,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可能自发地消除垄断,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存在的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加以矫正和解决。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1)宏观调控是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公有制占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2)宏观调控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而这要求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要求国家通过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来集中生产、组织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扶持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3)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四,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强宏观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因为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这些情况会加剧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经济的波动,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所以,要通过宏观调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创造条件。

  9、怎样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1)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二是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依靠国家对企业直接控制来实现的。这就使企业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从而极大地扼杀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种宏观调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主要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在管好宏观经济的同时,又能搞活经济,使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其次,由进行微观管理转变为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必须分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必须放权给企业,政府要把微观管理的职能转向宏观调控,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国民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

  10、怎样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发挥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种职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传统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1)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等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状况进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

  (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宏观经济调控权分离的需要。要逐步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调整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

  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abde)

  a.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发达的程度

  c.按劳分配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

  e.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3、以下属于按劳分配的有(ac)

  a.国有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b.国有股份制企业里劳动者个人通过投资入股获得的报酬

  c.乡镇企业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d.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劳动报酬

  e.科技工作者凭借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报酬

  4、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de)

  a.资产收益;

  b.资本收入;

  c.信息收入;

  d.科技收入;

  e.房地产收入

  5、我国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abde)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由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d.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需要;

  e.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6、规范收入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有(abcde)

  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整顿不合理收入

  d.调节过高收入;

  e.保证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7、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含(abde)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商业保险;

  d.社会福利;

  e.社会优抚

  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acde)

  a.社会稳定功能;

  b.共同富裕功能;

  c.市场运行保障功能;

  d.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e.经济调节功能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和价格。(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是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台澳投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6)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按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风险收入等。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按资产收益、以及按资本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这些分配形式大多数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当取得相应的收入。

  (2)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偿使用。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通过要素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流动,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3、如何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生活先好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使全体人们都走向富裕。第二,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但通过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通过国家财政这个中心环节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的人们走上致富之路,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左邻右舍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带动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第三,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比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可以大量吸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所得劳务资金、所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所受到的市场观念的冲击,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

  4、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际上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答:(1)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2)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5、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1)从宏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主要指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3)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6、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1)社会稳定功能。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的震荡。(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会使社会问题增多,从而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如果由社会承担员工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就能使企业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包括进行员工的调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社会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它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生活保障,保护这部分劳动力,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家属后代的保障,为培养新一代劳动力提供物质保证。(4)经济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和社会支出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有利于减轻需求压力,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社区服务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个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保障内容和标准方面不强求一律,要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四、论述题

  1、试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产品尚未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上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距10月自考已不足1个月时间,如何安排复习更科学?记者采访了部分有经验的辅导老师,为考生支上几招。

  重视“阅读提示”


  北师大老师王燕玲介绍,大学语文的“许多题目出自教材中的课前阅读提示,考生学会将阅读提示中的知识点结合课后问题一起复习,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王老师说,大学语文全书都是重点,对考生来说没有捷径可走。这门课程知识点较分散,遍布全书各个角落。从试卷考点分布看,没有分值特别大的题,一般单选题有20道小题,每小题1分;多选题有5道,每小题2分;词语解释题10道左右,每小题1分。简析题可能分值较高些,但每道题中又包含多个问题,具体到每一问,占的分值也就是2至3分,甚至1分。

  多数题的答案并不复杂,考生的回答要准确、简洁,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王老师提醒考生,一定要反复看教材,只有熟悉了全书内容,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作答。

  从往年考试情况看,作文一般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多,考生可关注当年发生的大事,如今年的四川地震和奥运会,考试作文不一定拟为此题,但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能运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材料进行记叙或议论。


  吃透课本


  新英达培训学校的范老师认为在最后这段时间内,学习英语一、英语二的考生需将教材从头到尾再复习一遍,吃透课本知识。从往年真题中不难发现,翻译题的相当一部分都出自教材,有的英译汉题也是从课文中选取的。所以,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短文中的关键句型。单词背诵可以考试大纲为蓝本,考生在考前这段时间要注重对单词的复习和巩固。拼写一般不会太难,对于一些比较生僻的词汇,考生做到能够认识就可以了。

  建议考生多参考一下往年试卷,了解什么样的知识点可能做考点,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再看教材或做练习时就会更有针对性。

  听、看真题


  总复习阶段,北京人文大学的王子铭教授认为考生要将听串讲、看真题和做模考题结合起来。串讲可以重现课本知识,老师会根据当年考试情况,指导考试技巧。看真题时要弄懂每道题的解法,一般近3年的真题包含了教材的大部分知识点和考点,分析历年真题是详细了解考试情况和考点分布的最好途径。考生还可做模拟题,把握考试节奏。好的模拟试卷融入了老师对当次考试考点和重点的理解,并且按照正式考试的题型、时间、分值分布,甚至同等难度出题。考生通过模拟训练,可以适应考试,把握考试题型和节奏,还能检测应试能力,提高考试技巧。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许多考生容易在复习公共英语时陷入误区,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情况。考试在即,如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开误区,掌握有效的策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下文将为考生指出普遍存在的三个备考误区,并针对每个误区提供相应的复习策略。

  误区之一,对待课本内容没有鉴别,主次不分

  有不少考生在考前的一、两个月内希望把书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看上一遍。但是,由于课本内容过于庞杂,再加之考生复习任务繁重,所以很难如愿,考生感到“剪不断,理还乱”。即使勉强浏览全书,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所起到的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作用。

  课本策略:把教材从厚读到薄

  把书读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捕捉书中与考试有关的重点。总体而言,课本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课后注释、课后练习和语法专题。课后注释包括“word study”和“explanatory notes”。前者针对本课重点词汇的用法加以解释,后者涉及本课的一些难点,两者体现了课文的许多精华。课后练习有许多在题型和方向上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应有所选择。每课练习中的“汉译英”部分对考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曾多次从该部分出过题。此外,语法专题不容忽视,包括讲解和练习两个部分,因为语法和词汇一样都是重要的考核项目。必须要看的范围是:上册第6单元至第20单元(其中第13单元除外),下册分别是第1、3、5、7、9单元的语法专题。

  误区之二,背词汇以课本以限

  考生往往误以为课本上出现的词汇都是必须掌握的词汇,而且掌握这些词汇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考试的词汇范围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词超纲,不要求掌握,故此并不在考查之列;而另一方面,大纲要求掌握的许多词汇课本里没有包括。由此可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词汇既会浪费不少精力,又达不到考试对词汇量的实际要求。

  词汇策略:掌握词汇应以大纲规定为依据

  这样的词汇手册很容易买到,如果手头还没有,应尽快准备一本。这并不意味着按字母顺序逐页地背诵,而是以此可以明确范围。比如,在做练习遇到生词时可以查阅,如果该词在手册中出现,则要背下,否则,无须掌握。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把每页中自己不熟悉的词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重点突破,反复记忆,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减少工作量。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词汇量的特点呈金字塔状。位于塔尖的词汇是少数难词,不易拼写而且释义难记。而这些词出现频率低,考查次数少。位于塔基部分的词汇虽然简单,但却是考查的主体。如英语(二)的词汇量约为3800,其中又包含英语(一)的3000.首先,着眼点应放在塔基部分的词汇上,从拼写、释义、用法等角度全面掌握。以此为基础,再扩展到难词。

  误区之三,只重课本学习,忽视实践环节

  不能始于课本,最终又止于课本。在复习阶段,学习重心应该有所转移,从单纯的课本学习过渡到以实践演练为主。考试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尤其是试卷的“reading comprehension”,“cloze test”,“word form”和“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等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考生在考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考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尽管课本能够看懂,可是做题总是出错。还有很多人感觉时间仓促,答不完试卷。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实践。因此,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复习是不够的,这样至多只完成了复习的一半任务。

  实践策略:主要精力应投入对往年试题的研究

  纵观多年以来的试题可以看到,公共英语考试一脉相承,有一个显著特点:考查的重点集中,考点的重复率较高。考试的主要范围都已体现于历届的考题之中,因此,回顾是最好的展望。这里建议考生朋友对待每套试题可以分步骤进行。比如,第一步作为模拟演练,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整套试卷。这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考试情境。下一步则是自我评估。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检验答题结果,明确得失,更要分析错误,排除疑难。

  从性质上说,公共英语考试基本上属于学业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的情况,范围有限,难度不大。只要考前以正确的思路作指导,多记、勤练,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成问题。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1、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2、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逐一加以剖析

  一. 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

  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 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 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 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四. 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

  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

  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 “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

  改为:

  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

  五. 词性误用(misuse of parts of speech)

  “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

  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

  改为:

  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六. 指代不清(ambiguous reference of pronouns)

  指代不清主要讲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试看下面这一句: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

  (玛丽和我姐姐很要好,因为她要她做她的伴娘。)

  读完上面这一句话,读者无法明确地判断两位姑娘中谁将结婚,谁将当伴娘。如果我们把易于引起误解的代词的所指对象加以明确,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句子可改为: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my sister to be her bridesmaid.

  例1. 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society by serving it yourself.

  剖析:句中人称代词we 和反身代词yourself指代不一致。改为:

  we can also know society by serving it ourselves.

  第三部分:的段首和结尾填空式写法

  段首句:

  (一)对立观点命题形式的首句:

  1. many people do not doubt that a is superior to b , while others think quite differently on the issue of _____. personally, i stand on the side of a .

  2. some people say a , other people argue b . in a word , _____. but i cannot agree this point of view for many reasons.

  3.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concerning this topic . some people like to choose a , some prefer to choose b . personally , i prefer b . i think b has more advantages.

  4. from my point of view ,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choose a than to choose b . 5.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people prefer a , i would like to choose b BECause the following reasons .

  6. in general , i prefer to _____ .

  7.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 i would like to prefer _____ .

  8. when it comes to _____ , most people tend to believe a . but others consider b as _____ .

  9. when asked about _____ ,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would support that a . but others regard b as _____ .

  10. at the risk of address the issue too direct , i prefer a because i think that _____ .

  11. when asked about _____ , many people give their opinions that _____ , but other people may see _____ differently .

  12. when faced with _____ , quite a few would claim that _____ , but others , in contrast , deem _____ as _____ .

  13. when inquired about _____ ,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would like to _____ , but other people , who hold an opposite view , consider _____ as _____ .

  14. when _____ is mentioned _____ ,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_____ , but other people would rather think _____ as _____ .

  15. while many people may stick to me idea that _____ , i would like to prefer _____ .

  (二)单一观点式

  a . agree

  1.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once said that _____ . now , it still has its significant realistic values .

  2. i would follow the reasoning that _____ .

  3. many people advocate that _____ . they claim that _____ . my opinion is the same as theirs in the following reasons .

  4. i totally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_____ . the reasons are presented below .

  5. after pondering this question on many occasions , i finally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_____ is something worthy to do and i cannot skip it .

  6. my arguments for point are listed as follows.

  7. i agree with the above statement because _____ .

  8. nowhere in the world has the issue of _____ been so much debated like in our society .

  9. i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_____ without reservation because _____ .

  10. thinking logically , i can only say that the title statement is valid because _____ .

  11. i fully support the statement above because i am very sure that _____ .

  12. some may hold the opinion that aaa . but others have a negative attitude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 i agree that _____ .

  13. many one have the idea that aaa . however , many others disagree with this argument . but both side of the problem whether _____ are supported by good reasons .

  14. recently , it has been much debated over the problem of aaa . those who object to aaa announce that _____ . but those who favor aaa utter a sonorous voice that _____ .

  15. recently , there is vehement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_____ . those who criticize _____ argue that _____ . they claim that _____ . but people who firmly advocate _____ , on the other hand , argue that _____ .

  16. there is a much-debated problem today about _____ . those who object to _____ argue that _____ . they are very sure about _____ . but people who prefer _____ , on the other hand , claim that _____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