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或者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
3、 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 既要反对代替论,也要反对取消论。
三、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
1、他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对它的解决决定着哲学派别的路线和方向;
3、它是一切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
4、他也是实路中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在理论上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在实践上,它可以指导我们自觉的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四、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简答或选择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一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2、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二节 哲学基本派别和形态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选择)
1、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是肯定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有一个是第一性另一个是第二性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2、 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含义及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
1、 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世界的本原,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有三个严重缺陷: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3、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或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
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是先于人类,先于事物的,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
a、现代西方哲学包括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
b、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
c、我们对它的态度都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以上abc三个选项是书中的内容。会出选择题。
四、唯心主义和存在的根源:(简答或选择题)
1、 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片面夸大主观,这是它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理论;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3、 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它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五、辨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辨证法;
2、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辨证法;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或马哲产生的历史条件)简答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党上的伟大变革或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错误。
2、在内容上,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完备的、彻底的唯主义物。
3、在阶级基础和社会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4、它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是它的阶级性:公然审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选择或与笔记中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题一起出论述题)
1、 现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 现代科技革命取得的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现代科技提出的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特质观: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1、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物质;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
1、他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坚持了辨证法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简答)
1、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其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一般;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以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本质的概括,是个别,它随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其联系是: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自然科学基顾,哲学物质范畴为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或者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
3、 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 既要反对代替论,也要反对取消论。
三、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
1、他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对它的解决决定着哲学派别的路线和方向;
3、它是一切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
4、他也是实路中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在理论上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在实践上,它可以指导我们自觉的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四、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简答或选择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一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2、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二节 哲学基本派别和形态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选择)
1、 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是肯定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有一个是第一性另一个是第二性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2、 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含义及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
1、 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世界的本原,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有三个严重缺陷: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3、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或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
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是先于人类,先于事物的,客观精神产生了万事万物。
a、现代西方哲学包括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
b、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
c、我们对它的态度都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以上abc三个选项是书中的内容。会出选择题。
四、唯心主义和存在的根源:(简答或选择题)
1、 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片面夸大主观,这是它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片面夸大,就产生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理论;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3、 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它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五、辨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辨证法;
2、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辨证法;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或马哲产生的历史条件)简答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党上的伟大变革或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错误。
2、在内容上,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完备的、彻底的唯主义物。
3、在阶级基础和社会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4、它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是它的阶级性:公然审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选择或与笔记中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题一起出论述题)
1、 现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 现代科技革命取得的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现代科技提出的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特质观: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1、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发展来的;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认为原子和原子的属性是物质;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或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简答或多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物质的唯一物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
1、他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2、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坚持了辨证法的物质观,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简答)
1、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其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是一般;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以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本质的概括,是个别,它随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其联系是: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自然科学基顾,哲学物质范畴为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章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
(一)、什么是联系?以及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和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关系(选择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其客观性是指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现实的联系。
(三)、联系的普遍性
其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要求必须用整体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
二、联系的条件性(选择)
(一)、什么是条件?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二)、一切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由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条件和空间、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尊重条件,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效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心主义。
三、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一致性
①矛质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关系:
1、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
2、二者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意义:
1、在稳定的形式下,要看到不稳定的因素,克服它也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式;
2、对不稳定因素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目的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
(一)、为什么说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a、同一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2、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b、斗争性的作用:
1、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2、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c、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一位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位原因)
3、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因;
4、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造本国人民,而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世界,因此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改变开放。是要依造本国人民的理遇,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的利用外部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既要反对不利用外部条件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要反对夸大外因作用的全盘西化外因论。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矛盾的物殊性是指每一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意义:
1、分析它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的基础,从而区分不同事物。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矛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意义(这里要回答的意义是主次矛盾意义,不要和下面一个问题的主次方面的意义混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不是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
a、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这也为顺利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推动社府主义建设全面发展。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也叫非主要方面)
关系:
a、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