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
●导航仪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看见过激烈的拔河比赛,壮观的升旗仪式,热闹的节日联欢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场面。把这一个个场面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场面描写。
●点津石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要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一、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一)有面到点、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也就是,要把观察的视线横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的拍摄。然后再抓住一个点进行详细描写。
例1:丁字形的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鲁教版五上《开国大典》)
本段第一句话“丁字形的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是对场面的总体的概括,写出了整个场面来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特别多,这是一个“面”。后文“有的……有的……”和对“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的介绍则详细具体,是“点”。
例2: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并按容纳了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无数的人头攒动,目光最终落到了一个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来了,箭步如飞,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走了。一个年轻人过来了,看着老人脏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的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过来了,瞟了一眼老人凌乱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冷笑了一声,扭着那婀娜的身躯走了。一位农民工过来了,他将老人仔细的打量一番,小心翼翼地将她扶到最近的座椅上,把后里的矿泉水也递给了她,似乎又说了什么,然后带着最朴实的微笑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
本段第一句话“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并按容纳了几百人。”是对车站长眠的总体概括,写出了车站人特别多,是“面”。后文“一个老人、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一个年轻人过、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
一位农民工”的介绍详细具体,抓住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是“点”。
(二)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的活动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清的
,又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的再现出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二十八个焰火大脚印的天空中开始,此时的北京已成为焰火的世界,姹紫嫣红不夜天,万紫千红似仙境。琴声优雅古诗画卷,飘逸着古国风韵。《汉公字》演绎中国汉字历史发展变迁,彰显悠久历史的同时,体现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四大发明》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以浪漫的表演表现的独具匠心。最激动人心的是开幕式的点火,在“鸟巢”的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此时,全场屏息,一片寂静。在空中奔跑的李宁来到主火炬塔旁,点燃引线。喷薄的火焰立即沿火炬塔盘旋而上,滚滚翻涌的奥运圣火,把体育场的上空映照得一片辉煌。
本段第一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二十八个焰火大脚印的天空中开始,此时的北京已成为焰火的世界,姹紫嫣红不夜天,万紫千红似仙境。”是对奥运会开幕式场面的总体概括,是“面”。接着写《汉公字》、《四大发明》是“略写”;“最激动人心的是开幕式的点火,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重点。把整个奥运会开幕式的气氛推向高潮。
(三)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现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场面描写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例如: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本段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阅兵式热烈的场面。分为两层:先写的是接受检阅的部队,“海军两个排……飞过天空”,这是第一层,第一层又是按照人物出场的顺序来写,接受检阅的兵种依次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接着写主席和人民群众观众观看阅兵时的表现。“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第二层。让读者感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 “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 段。下面具体谈谈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一)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
例1: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搬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更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那种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近,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里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生产有那样的规模哩。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那哪儿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无论是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上面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
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
(二)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例如1: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
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三)明示、暗点主题
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 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例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 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实践园
一、读短文,完成练习。
夜深了,很静。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塌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1.这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一个场面?
2.这场面气氛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哪是重点描写的一个点,用“-----”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读文章片断,完成练习。
在卫生路东起仪征人民医院,西至工农桥约三百米的马路上,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我们学校的同学正在平整洼塘,清扫路面。 这边,正演奏着石头、盆子交响曲。大伙拿着盆子忙着捡石头、运石头。他们不时地用袖子擦去顺着脸颊滚下来的汗珠。小个子夏雪拿的是一个大铝盆,别看她人小,干起活来却很麻利。他蹲在地上不停地捡着大大小小的石块、砖头、瓦片,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盆,端起来,真有点吃力。可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捡着、端着、运着。
1.这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一个什么场面?
2.把从整体上写人的句子用“ ——”画下来,把具体写一个人的句子用“——”画下来。
3.这个劳动场面的气氛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