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工具”, 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蜜蜂》《玩出了名堂》,略读课文《找骆驼》。这几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有的讲对植物或动物的细心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勇于实践,才能有所发现的科学意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上下功夫。
一、在朗读感悟中品味“人文”
教材中一篇篇优秀的语文篇章,可以扩充学生对人生、社会、生活、文化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思想、感情、道德的感染和熏陶,并提高对自然、对生活的审美能力。这就是它的“人文”性质使然。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人文”味道,我十分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最普通、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体受文本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都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任务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然后再交流各自的读书感悟。
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交流,学生从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细致入微的观察中,体会到的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从法布尔探索并发现蜜蜂的“解不开”的奥秘中,感受法布尔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从列文虎克发明“玩具”---显微镜的奇妙之旅中,明白了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有时候“玩儿”也能“玩出大名堂”......使文本的人文性散发出浓浓的味道,熏陶和感染着每一名学生!
二、抓住时机,进行写作训练
语文学科的另一特质就是---工具性,这就要求我们借助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通过知识的丰富积淀来促进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提高。
这一单元的课文写作方法有异有同,非常鲜明。《爬山虎的脚》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是训练学生介绍植物的好范文。《蜜蜂》和《玩出了名堂》的相似之处,都是用点明中心的一段话来开启全文,起到了总起全文,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接下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完整的故事;《找骆驼》则是通过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对话来展开叙述的。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比这几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后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我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让他们认识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本单元之初,我就提议学生在家做观察实验,可以种蒜、泡黄豆或绿豆,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或者观察家里的一种花草等,在归纳总结文本的写作方法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写作小练笔。学生有材可取,有法可依,写作积极性很高,效果也非常好!(有多篇观察日记发表在我们的班级博客圈中,欢迎博友阅读点评)
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是关注生命,即还教育的生命意义,要顺乎生命与发展生命,体现在语文课程上的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将这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准则,让知识在阅读感悟中掌握,让能力在交流探讨中生成,真正做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