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前活动
一直以来,我坚持把课堂的前三分钟,作为训练孩子们说话的主阵地,并称之为课前三分钟。在这里,故事、时事、热点话题、读书汇报、班务等等轮番登场,好不热闹。可美中不足的是,热闹的终归是那几个人。我便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争取全员参与。最后,只好以一个值日小组(8—9人),可既占时间,又让爱说的把时间占去大半,不爱发言的又说没准备好等理由堂而皇之,让人真有些无可奈何。怎么办呢?
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内容是“策划与远方孩子‘手拉手’活动”。我按四人组成一小组去分工讨论并设计方案。在展示中,他们四人分工合作,给我带来了意外的启示。这四人中有好、中、差三等学生,他们把容易的部分自觉让给差学生去做,较难的留给中等生,好学生则是一位领导者。太黄金的组合了!如果我的课前三分钟,就以这种形式去出现,既提高了好学生的能力,又让差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对,就这么办!”我充满自信的对自己坚定的说。同时,我把课前三分钟,更名为“课前活动”。
第一次的课前活动,我提前通知一个小组的组长。我说:“王泽坤,老师想把课前三分钟改为课前活动。这第一次由你们来承担,老师相信你们的实力,一定会在全班同学面前闪亮登场,你说呢?”她的眼睛闪闪发亮,显然是被我的建议所吸引。只见她急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下个星期一。老师可是给了你充足的时间,至于内容可以结合课时进度去定。”我话音刚落,她就急忙去招呼她的组员了。
星期一
我上的是《再见了,亲人》的第二课时。一上课,我就说课前活动开始,学生不知是什么,都好奇地盯着我。只见王泽坤带领着她的三个组员上台。
王泽坤:今天的课前活动,由我们小组进行。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谨献给一位抗美援朝中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的诗《伤疤》。
陈亚楠、杨凌志:伤疤赫然镶在胸前
丑陋着完美的躯体
谁也无法述说它的历史
王泽坤: 如果连你也沉默无语
几十年前的战争
已经淡化成虚无缥缈的梦
仅留下一个伤疤
追忆渐渐远去的炮火
陈亚楠:当年的流弹飞越国界穿透你的皮肉
从此
一颗罪恶的弹头永远留在你的体内与血肉连成一片
成为多余的负载
靳 涛:曾经无比风光的荣耀
不再轰轰烈烈地重现战争的炮火
在谈判桌上熄灭
正义的大手于狼藉的战场扯起了和平的大旗
合: 一切伊视都可以改变只有伤疤依然
忠贞地记载着
那些真实而永恒的日子
朗读完毕,同学们抱以热烈的掌声。我也十分高兴没想到来了一个开门红,随机说:“曹欣东,下节课是你们准备”。下课后我问王泽坤:“为何杨凌志不能单独去朗读那两句?”她说:“他胆子小,不敢大声说话,只好请陈亚楠帮忙。”听了她的话,我感到十分欣慰。
星期二
我教学十六果《桥》第一课时。
曹欣东:一首《伤疤》感人至深,但我们小组也丝毫不会逊色,我们带来的是在课下搜集到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刘 亮:我带来的是一个名叫黄可成的普通摆渡工的故事。在水位上涨的紧急时刻,他率先在滚滚洪水中救出了8名被困村民,用娴熟的技术跟死神赛跑。
相鑫磊:他又在漆黑的情况下救出了困在上方的老大爷,在当地成为一时佳话。可他自己家的田地却被洪水“洗劫”一空。平凡人的小事,却显露一种可贵的精神。
陈铭裕:我带来的是一个人民英雄为国捐躯的故事,这个人民英雄叫李向群。他为了理想、弃商从戎,在部队不断训练自己,感冒不让别人知道,记录战友生日。他最终在完成任务后,因劳累过度不幸离开人世。
课下,我问曹欣东:“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是怎么准备得这么好?”她说:“我先准备好资料,然后给他们分任务。刘亮、相鑫磊俩人较弱少背一句,陈铭裕多背一句。任务少又能表现自己大家很积极。”
一次次的课前活动,一次次的意外惊喜,这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尊重学生,将课堂回归给学生们的一个良好开端吗?我相信:在这条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摸索,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
附:《伤疤》选自邵建光写的抗美援朝组诗中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