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女儿“贴标签”
提起“给孩子贴标签”,似乎大多数的家长都深恶痛绝。要说也难怪,“贴标签”在我们的心目中几乎一直是个贬义词。前不久,校讯通妈咪圈还为此开展了一期专题讨论,后来我认真拜读了飞马驰骋妈咪的主帖和每一位妈咪的的跟帖发言,字字精辟,句句中肯,令我受益匪浅!
我们大家都知道,“贴标签”其实指的是“标签效应”,百度上的解释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从词义解释上,我没有看出来贬义,那么这个词之所以遭到我们的唾弃,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运用过程中,特别是先期运用中,被片面地用在了贬义方面,后来者,也就先入为主了。既然这个词有着两面性,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说,如果给孩子贴上反面的、消极的标签,孩子可能向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样子发展,反之,如果给孩子贴上正面的、积极的标签,孩子也同样可能朝着我们希望的好的方面发展。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在生活中也时时注意用“贴标签”的方法,针对女儿性格和习惯等方面的弱项给予修正。
标签一——活泼。大概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大方懂事,我当然也不例外。总体来说,女儿性格中内向的部分多一些,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显得比较被动,也不太善于沟通交流,但女儿也不乏活泼好动的一面。
于是,我常常在她很活跃的时候用由衷的语气说:“你这个小妞儿,怎么这么活泼呢!要是大家看到你这个样子,不知道该有多喜欢呢!”或者是当着女儿的面和别人聊天时用“调皮、活泼、特别欢”等字眼形容她,别看女儿一边玩得起劲,大人间的闲话,她可都听在耳朵里呢!
时间久了,“标签效应”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这时候我再逐渐教给她或者让她自己去尝试一些和小朋友交流的技巧,渐渐地,女儿和小朋友已经能够较快地融合了。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一个朋友家作客,女儿和朋友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朋友很喜欢她,拉着她的小手说要把她留在自己家,女儿叹了一口气,说:“阿姨,我很调皮的。”言下之意,我太调皮了,把我留在你家可是自找麻烦!看来,女儿已经对自己活泼的性格有了“深刻认识”。
标签二——有礼貌。大约两岁以后,女儿开始认生,也逐渐有了些自己的主见,她开始见人不愿打招呼,并称“不想说就不说。”我从不勉强她,有时会提醒她一声,她若还是不愿张嘴,我也就作罢。
上了幼儿园以后,我希望女儿能做到起码的“见了老师问声好”,于是在女儿有了几次“老师好”的问候后,我开始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在多种场合夸赞女儿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并告诉女儿,“见人问好是最起码的礼貌,但是却会让对方很舒服、很开心,别人也会更加喜欢你,你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现在,女儿大多数时候能做到见人问好,虽然有时候仍然需要提醒,但她已经不再排斥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了。
标签三——勇敢。勇敢的表现有许多方面,大胆是其一,积极主动也是其一,当然还有很多,针对女儿的情况,我主要在这两方面鼓励她。
外出吃饭时,让她叫服务员来点餐;买东西时,让她自己去问价钱、付款,对商品有什么疑问也要自己去问;到游乐场时,让她主动找小朋友玩;或者把她独自放在商场的玩具柜台里,让她自己找售货员沟通试玩玩具,我则在附近的柜台边晃悠边观察。在完成各项要求之后,女儿总是很有成就感,我也总是不失时机地对她的勇敢予以肯定。
对于她偶尔的露怯,我向来轻描淡写一句:“对你这么个勇敢的妞儿来说,这点小事算个什么啊!”。就这样一来二去,女儿变得越来越大胆,现在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甚至有一次,她在饭店叫服务员阿姨的声音大得令人侧目,我在想,也许下一阶段应该在社交礼仪上重点下功夫了。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以自己健忘为理由,要求女儿帮我记住一些事,因为“你脑子好使,记性好”;晚上走在路上,我总是紧紧拉住女儿,让她领着我,因为“你眼睛亮,看得清”,等等,这一张张的“标签”,让女儿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可爱!
当然,好的“标签”贴的时候也要注意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用心地观察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夸赞。我相信,巧用“标签效应”,一定会在巩固发扬孩子特长和优点的同时,改正一些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使孩子越来越朝向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