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孩子的价值期待在场(四十六)
——读何捷《一课也不能少》
读何捷老师的书,开篇《关注阅读教学“文本接受”的缺失和补救》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这是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写下的真言,读的过程中,曾经很多让我感到无法解答的问题突然就变得明晰起来。
他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比如,孩子看一则英雄救美的故事,他会期待英雄大获全胜,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英雄了,所以阅读过程不会感到疲劳,会“一口气”读完故事,还会意犹未尽地讨论故事结局。
没有孩子是不爱故事的,他们总是沉迷在故事中乐不思蜀,无论是听,还是自己读,都一样为之沉迷。看了何老师的解释,我觉得孩子喜欢痴爱故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有我”的在场吧。我极赞同何老师的这些文字,他让我发现了很多熟知的语文现象中的秘密,我开始慢慢明白那些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一些课堂的原因所在。
变教材中的朗读训练为自我播音的期待,孩子会喜欢。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但长时间以来我们纠结于如何指导孩子朗读,比如重音的强调,比如音调的抑扬,比如如何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但每一次观摩名师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最高明的朗读指导是不指导,而是自己做一番精彩的朗读示范,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模仿的“模子”,效果比所谓指导来得直接有效。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是不指导的,常用的方式是给孩子选出最好的课文录音,如果老师自己能读好的就自己读。读完之后,我会在班里选优秀的播音员来逐段逐句地给大家“播音”。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件事情,虽然老师并没有指出朗读的要求,但有范读在前,又有“播音员”这个孩子并不陌生的角色让自己扮演,读起来就是有声有色的。尤其是碰到一些问句、感叹句之类的,孩子的声音语调让我们大人都佩服。
我想,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的尝试,让孩子对课文的朗读充满了期待。这种活动并不仅仅达到了朗读的目的,它也能让孩子在朗读中过足角色互换的瘾。在这个朗读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把文本的诵读当成了他作为“播音员”的一个很荣耀的任务,所以也就能保持比较高的热情。
提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阅读材料让孩子怡情悦性,孩子会喜欢。
当下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作为陪伴孩子几年的教材并不太受孩子们的欢迎。这些学习材料中既没有让孩子体验“有我”在场的愉悦,也不像一些故事一样让孩子怡情悦性。它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使课文的学习变成了按部就班的各种能力训练的道场。我一直觉得积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孩子几年的时间里只学教材上可怜巴巴的文章,还要训练这种能力那种能力,孩子不厌烦才怪。
所以,“课内海量阅读”的阅读材料是那样的让孩子欢呼雀跃。在那些阅读中,孩子既能够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和满足,一个又一个围绕着小动物发生的小故事又能让孩子产生有趣、好玩的阅读体验,这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比如,谚语儿歌《百里挑一》小猴来买桃,买桃挑又挑。百里挑一挑好桃,挑个好桃给小猫。《画饼充饥》老七老七,画饼充饥。熏肉大饼画一地,结果还是饿肚皮!孩子乐哈哈地学会并理解了这些成语,捎带着也认识了不少的字。这些材料的学习受欢迎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阅读的引导配以外在动力,孩子乐于接受。
何老师在文中说:“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因周边影响而对文本产生阅读动机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顺应性,他们很容易跟随同伴中的某一个体盲目喜欢上原本不被自己所接受的文本,甚至会产生阅读冲动......而这种冲动可以为我们所利用,促其转化成良性的顺应。”
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但一直不知道原因何在,这些文字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我们的阅读课上,我很少直接给班里的豆豆们推荐什么图书。按照我的经验,老师直接推荐的书,孩子不一定有太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会装作很郑重的样子,告诉他们老师正在读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或者小怪哥哥在读一本很好的书。在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书名。你看吧,过不了几天,孩子们中间就会流传出几本这样的书,本来觉得不太会有兴趣去阅读的孩子也会读得津津有味。这种外在动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找准文本的空白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想象,孩子乐于接受。
何老师在文中说: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英加登认为,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意向性关联物”还只是一种图式化的抽象存在,其中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点”和“空白点”,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点”通过读者的想象性阅读才得以确定化和充实化,阅读其实就是去充实这些点的补白过程。补白的形式多样,包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对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对欠缺环节的设想描述等。
虽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还没有机会尝试过,但曾经听过的课中,有一些类似的例子。这样的补白有的时候会以批注的形式出现,在文本阅读中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时,就是那么一点补白,整个教学难点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被轻而易举地点破了,给人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无论是哪一种课,只要孩子们喜欢并乐于接受,甚至很久还会念念不忘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孩子的价值期待在场。当孩子对课堂充满了期待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些价值的期待,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