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是在《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家长该当什么角色”这一章里看到的一段话。刚看到这个题目,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父母要做“两面派”呢?带着好奇与疑问我认真读完了这一章内容,感触颇深!也对父母的“两面派”有所认识。 记得几年前一位从外地搬来的家长,带着四五岁的男孩来到我班。男孩妈妈和我说话时,孩子不断打岔,手脚忙个不停,末了,莫名其妙地冲到我面前,对着我的小腿踢了两脚。孩子的妈妈见了,一边道歉,一边笑着连连对我说:“我这孩子啊,真是拿他没办法,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男孩子就是这样,我实在管不了,没办法。”妈妈的脸上充满慈爱,笑得挺自然,甚至还为孩子的恶作剧颇感得意。 这位妈妈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没办法”,其他人当然更没办法。这个孩子后来没少给他父母惹麻烦。其实,这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孩子有了“管不了”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造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再地声称“管不了”,无异于助长不良行为,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做了什么,父母都不会管,都“管不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也是唠唠叨叨地“管”孩子,但是,孩子最听得进去的,还是妈妈的那句“没办法”和“管不了”。我看,家长即使觉得“管不了”孩子,也千万不要那么“坦诚相见”,宁可当个“两面派”,做出管到底的姿态,好好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办,才“管得了”。 一天,一个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王老师你看,我这孩子是个笨蛋,什么都不如别的孩子,真是个大笨蛋!”我知道,家长所说多少有点玩笑的成分,但是依然令人惊骇。孩子是不是笨蛋,姑且慢说,如果孩子真的不幸成了笨蛋,我看多半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大可不必当着孩子的面羞辱他们,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我在跟家长交流时,孩子的优点都是故意让孩子听到,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感觉自己还是很棒的;一些缺点或坏的小毛病都是悄悄说给家长听,让家长配合使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之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记得以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内容大致是:报道一位获奖的优秀女孩,各方面都很出色。而这位女孩却满腔怨言地说,那都是她的妈妈胡说的。还说当记者采访时,她妈妈一再“抢答”,加入很多夸张不实之词。报纸对她的赞美,基本来自母亲的“自我介绍”。实际上,母亲平时总是唠唠叨叨的,对她很不满意,给她很大的压力。妈妈的“两面派”表现,换来女儿一连串的一派胡言的评价,实在可悲。 还听说有的孩子作文得了什么奖,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可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很多作品,在发表或参赛之前,都已经得到了父母老师的“指导”,作品根本不代表孩子的思想和水平。 有的孩子写篇小文章,家长老师一起上阵,改得如花似锦之后,再找路子发表。接着,家长和学校又到处张扬,把成绩都归功于孩子。这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无益,既有损父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诚信和人格形象,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自我思考能力和提高学业水平也无益。可叹这种现象似乎还成为“正常化”。 《今日美国报》曾经报道说,不少儿童教育专家主张以“棒极了!”“了不起!”等夸张的赞美来教育孩子,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实际上,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 过分夸张的赞扬对孩子的培养是有害的,家长“贪得无厌”的过高要求,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的成就和表现应以客观的赞扬、准确的批评相结合。家长在孩子的童年教育阶段,对他的赞美和批评既不含蓄,也不“两面派”,以自己设定的标准,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无保留的赞美;有不足,绝对要拉下脸,不绕弯子的批评。 很多父母都以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了解父母要超过父母了解孩子。正如本书所说,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当“两面派”,有时不能当“两面派”,怎么当,如何掌握,真得靠家长的智慧和个人修养。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都将产生相应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