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像雾又像风(我给儿子讲历史76)
作为臣子的萧何很少潇洒,大部分时间是无可奈何。而当过老大的人呢,其实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比如分封天下、不把刘邦放在眼里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曾经是诸侯盟主风光一时,但只几年的功夫便败在刘邦手下。他在死之前还唱着一首无奈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的存在,造成了项羽的无奈。这一对生死冤家,自古以来有多种评价,让我奇怪的是,大多数人不为胜利者刘邦点赞,却成了失败者项羽的粉丝。一说刘邦,就是没文化、小混混、老奸巨滑,一说项羽就是大英雄。很多的影视剧、诗歌充满了对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崇拜和赞美。特别是项羽是万人敌、大帅锅、贵族血统,更难得的是不仅武力值高,颜值也很高,比樊哙这种力气大、形象差的人高出很多层级,不仅如此,项羽还会作诗并且是随机谱曲唱出来,比如前边那首《垓下歌》,在死之前来了一场悲壮凄婉的爱情,造就了千古名剧《霸王别姬》,这也让项羽的女粉丝拥有量暴涨。
宋代的才女李清照专门给项羽写了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孩子比较感性也就罢了,但奇怪的是司马迁在写到项羽的时候,居然来了一篇《本纪》,《本纪》是帝王传纪,而项羽并没有帝王之实,司马迁把一个失败者与成功者刘邦放在了一个天平上,并且还充满感情、充满激情地描写了项羽英雄的一生、悲情的结局,让人对项羽顿生崇拜。
其实我们应该跳出当时的历史来看刘邦和项羽。我们那么贬低刘邦、崇拜项羽,其实是不公平的,最起码是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使中国从此“强悍”起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汉朝以后,有多少朝代敢这么掷地有声?贬低刘邦是不公平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有一种同情弱者、仇恨强者的文化基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古以来,概莫能外。刘邦得天下,必须是有很多人帮他,项羽失天下,必定是失去人心、失去拥护。说项羽是失败之人,不如说项羽是一个失道之人。
依我看,项羽的特点用一句歌词可以概括:像雾又像风。
先说雾,项羽就是一片笼罩在各个诸侯国头上的雾霾。特别是巨鹿之战中,项羽以一挡十,几万人搞定秦军几十万人,其勇猛让大家惊若天人。战后项羽召见各路诸侯,这些人膝行而进,就是跪着向前蹭。以威服人的项羽尝到了甜头,性格更加暴烈。之后,项羽居然坑杀了20万秦军降卒。这就是在找死的节奏啊,你如果想统一天下,就不要这么干,你把秦国收回来了,秦国人对你是个什么态度?
项羽的残暴远不止此,在征战过程中,他搞过五次屠城,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项羽这样干,哪里是什么“人杰”?说“人魔”还差不多。
看看人家刘邦,到关中之后立马“约法三章”,与关中人民心连心、共命运。而项羽,给各个诸侯乃至普通百姓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项羽就是一个自己云里雾里、让别人一头雾水的性格。项羽与刘邦相比,主要还是叫亏在年轻上。刘邦比项羽整整大了24岁,姜是老的辣啊。姜太公70多岁,这磨练成才,年轻的姜太公连工作都找不到,姜就是老的辣。还有项氏集团的军师范增,也是70多岁才被项梁重用。项羽年轻,才20多岁,年轻就是任性,说过的话可以不算,想起什么说什么,定好的决策可以临时变卦,自己云里雾里,让手下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比如说,范增在鸿门宴前就对项羽说了,把刘邦干掉,天下就是你的了。项羽点头同意,范增就去安排人了。
没想到自己的小叔叔项伯一番说辞,项羽便认为刘邦还是不错的兄长,暂且饶了他吧。他还没有给范增说明情况。到第二天刘邦来的时候,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项羽就是不为所动。范增此时急了,昨天不是明明说好的吗?项羽怎么就不发出信号?没办法,范增只有自己出手了,反正他被项羽称为“亚父”,事后项羽对他斥责也无所谓了。他就让项庄舞剑,杀掉刘邦,这时项伯出头了处处挡着刘邦,让人下不了手。这更让所有的人一头雾水,项家人这是唱得哪一出?这让范增这个阴谋家也摸不透了,于是让刘邦乘着大家思考人生的时候跑掉了。
范增还是高看了项羽,认为项羽不会把自己怎么样。项羽可以把熊心立为楚怀王,听从他的号令,但一旦做大做强了,就出尔反尔,把楚怀王熊心做掉了。项羽把熊心叫义帝,义帝都可以做掉,更可况“亚父”了。范增后来被项羽削掉了兵权,并同意其告老还乡。范增在回家的半路上病死了。
说了不少项羽的致命弱点,作为一个牛气一时的风云人物,项羽自有其特点和优点。项羽的优点就在于战场,其作战不仅仅在一个勇字,还在一个快字,就像他的坐骑一样,来如电、去如风,敌人望风而逃。
项羽的快如风,主要是他最看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决胜作用。中国历史上最早打造骑兵集团的是赵武灵王。但赵武灵王的骑兵大多时候是辅助步兵的。而项羽则是全方位地使用骑兵,并且将骑兵真正地作为一支奇兵来使用。
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打败刘邦,就充分发挥了骑兵千里奔袭的特点。彭城之战,刘邦拥兵56万,而项羽的兵力不详,但肯定是少得多。这时项羽大胆地想出了一个大胆地办法,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这时城内混乱不堪,大将忙着部署防御,刘邦松懈。项羽的骑兵突出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敌人尚在睡梦中,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骑兵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这一战,刘邦的联军被杀10多万人,落水死的有10多万人。
通过这一战,项羽确立了其在世界战争史上的地位。当年的项羽的确是一阵风,有着风驰电掣的速度、风卷残云的气势,把速战速决战术运用到了极致,完全可以说他是“闪电战”的鼻祖。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争夺天下、建立王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打几个胜仗不一定就能当上皇帝。就如同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小学和初中学习好,到高中不行了,照样考不上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