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油田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自天南海北、操着南腔北调的石油人的子女,从学会说话开始,就使用着同一种语言――普通话。上小学时,我们在语文课上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汉语拼音,因为普通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的熟悉,所以没有过多的平舌音与翘舌音的纠缠,也没有过多的前鼻音与后鼻音的挣扎,我们的汉语拼音学得轻松而愉快。我们的小嘴能一口气把“a o e iuü……”背到头。
我很小就对课外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可是,那个时代,专门写给孩子的读物很少见,也很难得,毕竟有几个家庭会经常给孩子买书呢?最常见的好像就是小人书了。记得,那时的商店门口,天天都有一个租小人书的摊子,小人书一字排开,在我看来,那数量也很可观了。五分钱便可以看上半个小时,如果看书的人不多,时间到了,你不走,也不会被撵。小人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即使识字不多也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而那时的我,对图下面的文字一半认识,一半就靠猜了,猜它的读音,猜它的意思。但是有些字见得多了,就很想知道它到底读什么、是什么意思,于是借助字典和汉语拼音,我自己认识了许多汉字。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汉语拼音好像已经变成了渐渐陌生的拐杖,开始在我的记忆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敢说,如果,我没有选择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我和汉语拼音的缘分早就断了。
缘,妙不可言。我与汉语拼音的“再续前缘”,应该是从我上师范的时候开始的吧。那时候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本书上,有非常详细、非常高深的汉语拼音的理论知识,学得我是晕头转向。“语基”课的老师也“刁钻”得很,出了好多生僻的多音字让我们注音组词,我还记得那个“厕”字,我们向来只知道它读“cè”,天知道它居然还读“si”。看到我们猛翻字典、目瞪口呆的样子,“语基”老师不禁面露得意之色。此时此刻,我终于恍然大悟,汉语拼音看似简单的26个字母,其中竟有如此之多的玄机。说句实在话,直到现在,我也还是没把汉语拼音的玄机参透。
将近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一次次地与汉语拼音亲密接触:带着孩子们从第一个字母“a”的发音方法“张开大嘴aaa”开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读准单个字母,教孩子们正确拼读音节,教孩子们工整规范地书写字母、音节……听到孩子们读汉语拼音的声音有如天籁之音,看到他们用稚嫩的小手,一笔一画书写的字母、音节仿佛最纯美的图画,我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和自豪。
我总是告诫孩子,“汉语拼音只是你们的拐杖,该丢掉的时候,必须丢掉,不能总依赖着它。”可是,我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恐怕会与它相依相伴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