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乘法分配律》教学花絮作文

2019-07-15 
花絮一:学生根据课本情境图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来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有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
 

 

花絮一:

学生根据课本情境图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来求“济青高速

公路全长约有多少千米”:

(110+90)×2             110×2+90×2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再计算,观察:说说你有

什么发现?

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我一惊,“你怎么知道的?”“我预习过了!”“我也知道!”“我妈

妈给我讲过了!”……教室里一片“知道”声。

既然大家知道,老师就不用讲了,谁来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什

么?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虽然有的同学说的并不是很好,但每个人听的都很认真,他们可能是在暗地里比:看谁知道得多!

可见,学生想听的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不厌其烦的讲解,而是想发表自己的一知半解,或听听同伴们对问题的看法。同龄人的发言让他们更乐于听取。他们更能在这种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花絮二:

总结规律时,有同学用字母表示:(m+n) ×y=my+ny,马上有一同学起立,“老师,他说的不对,应该是‘(a+b) ×c=ac+bc’。”短暂沉默之后,学生大叫,“哪个都对!”我问:“为什么?”庆淼笑着说:“老师糊涂了,不是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吗?用什么字母表示都可以!”苗苗说:“虽然用什么字母表示都可以,但也应该比较通顺才行!”(苗苗不会表达,就用了‘通顺’这个词)王依诗说:“对,习惯上都用a、b、c这三个字母,好记又好读!”其他同学点头称是。

看来不仅要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还要注意解题方法的优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

花絮三:

简便计算时,125×40+75×40,刘飞这样做:

(125+75)×(40+40)

学生们帮着讲解,王袁铮讲:“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相同的因数写在括号外面,其它的两个数相加,不应该把两个40相加。”刘飞不明白。李欣宇讲:“‘125×40’就是求125个40,‘75×4’就是求75个40,125个40加上75个40,就是200个40,40不能加起来。”刘飞有点明白。震豪来了个脑筋急转弯:“这节课数学课40分钟,我上了40分钟,王攀上了40分钟,一共上了多少分钟?”“80分钟!”稍停,都哈哈大笑,“不是,是40分钟,我们是同时进行的。”我明白了这个脑筋急转弯的作用。接下来,大家把这道题的数放到了具体的情景中:“玲玲每分钟拍皮球125下,丽丽每分钟拍75下,她们两个40分钟一共拍多少下?”刘飞明白了,40不能相加!

这样,把数学问题于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发,让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层面上解决,让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