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女儿解“难题”(一)作文
我教女儿解“难题”(一)今天整理女儿的书桌时,发现了一份她四年级时的全县数学竞赛试卷。这份试卷有着相当的难
我教女儿解“难题”(一)
今天整理女儿的书桌时,发现了一份她四年级时的全县数学竞赛试卷。这份试卷有着相当的难度,当时女儿和大多数参赛同学一样,考得一团糟,可以说是“铩羽而归”。
我拿着试卷让女儿再“温习”一遍,女儿仍是一脸难色。倒是我,见有了难题,“好为人师”的劲头又上来了。我对最让女儿头疼的两题认真地“琢磨”起来。其中一题是:
八、请你运用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括号,使下列等式成立。(10分)
1 2 3 4 =1
1 2 3 4 5 =1
1 2 3 4 5 6 =1
1 2 3 4 5 6 7 =1
1 2 3 4 5 6 7 8 =1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快乐”的感觉。
我便对女儿打起了“师腔”:“同学们,做这类较复杂的题目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一个好的思想状态,要求做到心无杂念,精力集中。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求思维活跃,大脑要始终处于高速的运转状态。”我先针对女儿浮躁的弱点“旁敲侧击”。做学问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要心平气和,凝神静气,否则遇到难题或急躁或放弃,都将与事无补。
“然后要认真找规律,就是要通过复杂的现象,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去找出其中的一些联系。”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找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事半功倍。
“通过分析,我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道题的”我开始切入正题。
“一个中心即如何使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字与前面几个数字运算后的得数发生联系,这个中心要贯穿于整个思维的全过程。两个基本点……”为了让女儿能跟上我的思路,我顿了一下。
“基本点之一,就是如何让前面几个数字运算后的得数与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字相等,然后运用除法,使整个结果为1;基本点之二,就是如何让前面几个数字运算后的得数比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字多出1,然后运用减法,使整个结果为1”我滔滔不绝。
“比如1 2 3 4=1,也就是说让1,2,3之间的运算结果为4或为5,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
女儿按着我教的方法,埋头做了起来。通过认真思索,她做出了前4小题。
1X(2+3)-4=1
[(1+2)÷3+4] ÷5=1
[1÷ (2+3-4)+5]÷6=1
{1+[2÷(3+4-5)] +6}-7=1
跟原来相比,女儿的思路已经清晰多了。这也说明我的“谆谆教诲”见了成效。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女儿也“攻克”了最后一个“堡垒”:
[(1+2-3)+4+5+6-7]÷8=1
“其实,就像再难开的锁都有钥匙一样,再难的题目都有解出的方法。关键就是“解题人”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现象去找出其内在的、固有的、必然的规律的问题。” 最后我“挥着手”作了这样的一个总结。
女儿看着我笑了,认真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