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木很喜欢卜劳恩的《父与子》,每次去书店,都是咯吱窝夹着书,做单腿跪地,双手合十状,祈求老妈购买,样子之滑稽,让老妈不得不放弃说服加木买文字多一些的书之愿望,结果家里就有了两大本厚厚的《父与子》。
加木买回来就手不辞卷的看看笑笑,从沙发上笑着移到厕所,继续在厕所里发出很大的笑声,半天也不出来。晚上趴在床上继续看,不时笑得抽筋,引得老爸从微信里分了心,戴着老花镜也和儿子一起看,老妈看另一本,也忍不住笑。
看完了鼓励加木画成写绘作业,加木欣然应允,半天功夫,拿来让老妈看,咦!还真不赖!形不像神像,真有那个味儿呢。
这是第一本《父与子》之《各得其所》,另一本书叫做《除夕新事》,分8格。
1:“你去买点牛奶!”
2:“怎么还没回来?”
3:原来儿子在看玩具。
4: 你还不去买牛奶?”
5:“走,一起去买!”
6:“我也喜欢那些玩具!”
7:“算了,不买牛奶,咱买玩具枪去!”
8:“砰砰”父子俩叫着玩着回家去了。
加木画的父亲胡子就几个线条,眉毛简单的两道,但挺神似呢。那儿子画大了点,头发乱七八糟,但笑眯眯的,手也画的挺像。
瞧这歪歪扭扭的线条,忽大忽小的人物,明显的没耐心,做事虎头蛇尾。
老妈不太满意,鼓励加木再画一张,哎哟!这一张更糟,人物太小!不会布局,态度也不够端正,但人家坚持不改,老妈实在看不过眼,就自己动手,把多余的画面涂成相框一样,这样就显得画面和谐,美感倍增,是不是?
“儿子,来,我给你量量身高。”
这一张儿子把人物画的太近,没法改,老妈就把老头的肚子改大一些,腿和鞋子老妈也改的更像了点,但头部和轮廓是加木画的。
钉颗钉子做个标记。
这张加木不会画蹲的姿势,人家灵机一动,下面画了个大石头,我问什么意思呢?加木答:“不会画,就让他坐在石头上算了。”老妈说:“嗯。挺机灵。不过妈妈教你,下次你就会了。”
一年之后。
这个加木会画,老妈就不加手了。
“咦,你怎么越长越矮了呢?”
这是加木画的,还真像呢,那个儿子扬起的小脸,长在树干旁的头发,真的好好玩儿,那个父亲画的挺像,老妈刚刚一教就会了。
母与子一起画《父与子》,挺好玩的,老妈也和书中的父亲一样,童心未泯,对儿子有着毫无章法的爱意,本着一颗原始淳朴的母爱之心,积极参与儿子的成长过程,尽管无章可循,但混乱而不失温馨。
那些温暖的画面,留待,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