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变“悦读”
每周二上午第四节课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一节课是阅读课。第三节一下课,孩子们高兴地站好队准备去阅览室,来到阅览室就迅速搜寻自己最喜欢看的图书,有的同学很快就被书里的故事所吸引,可是也有一部分孩子,找到一本书,还没看几页就去换书,一连换了好几次书,并且只看那些图画多,文字少的书,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白白地浪费过去。从表面上看孩子都是在阅读,可是收获的却大相径庭,阅读兴趣浓厚、能深入阅读的孩子,相应的理解能力就强,表达时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相反,孩子只被书中的画面所吸引,却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时间长了差距也就更大了,那么,如何通过有效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初步阅读时,喜欢看一些搞笑的,图画多的漫画书等,对一些枯燥的文字不太感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这样家长和孩子就有了共同语言,交流读书的感受,优美的句子等,孩子能和家长谈得头头是道,从中就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被人关注的价值。慢慢的孩子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对语言文字就有了兴趣,会主动地去阅读,去积累。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得有正确的读书方法。
首先,读书要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朱熹告诉人们: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如果孩子的识字量不大,就给孩子买带拼音的《日有所诵》或《童话故事》比较容易读懂的书。一天午后,孩子们都在教室里读课外书,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桌子上摆着《木偶奇遇记》和《绿野仙踪》两本课外书,一会翻一翻这一本,一会看看那一本,如果让孩子只带一本,他就会专一的读进去,不会再挑三拣四。
其次,熟读精思,大教育家朱熹还主张:读书必须记得背诵,仔细推敲。一般的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吴吾之口;接着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对于孩子们来说熟读不成问题,如果没有主动性,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还能完成,之于思考孩子们还有所欠缺。同学们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不会边读边思考。例如:做《日记两则》这篇短文时,出错率较高,这跟不会思考有关。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穿上了摆在橱窗里的那条裙子。那是一条镶着花边的白纱裙。我穿着他走进学校,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一定会给我买那条裙子。
妈妈下班回来,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包,里面没有两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两个红书包,两套《少年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妈妈把礼物分成两份,给我一份,留下一份,说那是给阿英妹妹的。
阿英妹妹是谁?他在哪里?妈妈明明知道我喜欢那条裙子,却不给我买,妈妈真小气!
1、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段有( )话,第( )句写了我做的梦。
2、你觉得妈妈小气吗?用文中的具体事例回答。
孩子们做这两道题时,出错率较高,特别是回答:第几句写了我做的梦,孩子们只写一句话,回答不完整。
第二题,孩子不明白怎样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回答,或者只回答一问,掉一问。
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思考不是简单的想一想,而是有条理的想,有目的的想,只有这样,才能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得更透彻,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至千里”要从“积跬步”出发,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然后,选好“垫底”的书籍,垫什么样的底,决定建什么样的楼。最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边阅读边思考,孩子就会爱上阅读,阅读就会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