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拥护的买官卖官(我给儿子讲历史80)
汉文帝是历史上最亲民、爱民的皇帝。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民,汉文帝千方百计减少他们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减少农民的负担,也就意味着皇帝一家人要省吃俭用,真可以叫做“苦了我一家,幸福千万人”。
直接让农民得到好处是政策就是减税。刘邦在位是推行的是“十五税一”,你生产十五斤粮食,只用交一斤就行了。到了刘恒这里,就改成了“三十税一”,减税的幅度真是够大的。减完了农业税,汉文帝又开始减少人头税,把原来的每人每年交一百二十钱改为每人每年交四十钱。
接着,刘恒又减轻徭役。徭役是我国封建社会平民的一项重要义务,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为国家义务劳动一个月,没有工钱。刘恒把徭役减为每三年一次。这也就不难理解,刘恒为什么没有盖过宫殿,没有修过园林了,为公家干活的人太少啊。
更让人吃惊的是,刘恒居然推行了免农业税的政策。刘邦也曾经推过免税政策,这项政策只是针对少数人。像所有农民不交农业税的,在封建社会是唯一一次。2005年,中国免除农业税,当时好多人说这是史上第一次,现在还可以查到这方面的赞扬“自从盘古开天地,不交皇粮头一回”。其实免除农业税这事,两千年前的刘恒就做过。
其实,中国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已经失去了骨气,中国免除农业税,我们肯定要给党和政府点赞,但是不能因此而抹掉历史当中的亮色。
汉文帝这也减、那也免,老百姓的粮袋子鼓了,但国家的粮库还亏空不少。这个时候,匈奴经常在边境烧杀抢劫,汉文帝总不能让军队饿着肚子去打仗吧。怎么办呢?
汉文帝想到了一种资源,自己是国家最高元首,所有的官职都是自己封的,干脆卖官算了,不就是下个文、盖个章的事吗?
于是汉文帝推出了“入粟拜爵”的政策。粟指的就是粮,只要交一定数量的粮食就可以捞个官当当。当时西汉的爵位有二十个级别,一级是公士,二级是上造,越往上级别越高,第十九级是关内侯,第二十级是彻侯。彻侯领有大量封地,关内侯没有或仅有少量封地;侯爵死后,由嫡长子承袭原爵位;汉武帝之后,为了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彻侯改称通侯。低级爵位没有什么特权,但也有相应的待遇。
比如,级别高的开奥迪或宝马,级别低的开奥拓或宝来。就算是有钱,不到一定的级别,买了宝马、兰博基尼也只能在车库里放着,如果开出去就是犯法。
“入粟拜爵”的政策规定:凡向前线运送六百石军粮的,授予上造爵位,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当前线囤积的军粮足以使用五年之后,汉文帝又把这一政策推广至全国,在各郡县都囤积粮食,足够全民一年食用,相当于最早的国家战略储备粮库。
汉文帝的卖官政策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因为汉文帝卖的官是虚职,没有实权,只有待遇。相当于现在政府部门的调研员、巡视员。这些买来的官并不会对丞相等实际官职产生威胁和竞争。买官的人买不到行政权力,买到的仅仅是社会地位,不能从老百姓身上把钱捞回来。这样,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百姓来说,都没有什么损害。
商人对这一政策十分拥护,因为商人的地位不高,连丝绸衣服都不能穿,有钱也没有办法显摆。就像一句广告词:酒不能喝、烟不能抽、肉不能吃,做人还得趴着。
而汉文帝的卖官政策一出,商人们只要交够一定数量的粮食,就可以拥有爵位,这一下子就让他们成了公家人,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金钱积累到一定程度,商人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如去政府搞个护身符,前些年如果哪个商人不是人大代表、不是政协委员,在朋友圈里根本抬不起头。西汉时的商人也是如此,谁要没有个爵位,那就根本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同样欢迎的还有农民。有粮的人把余粮捐出去了,国家的粮库充实了,意味着今后还不用交皇粮,于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涨。
汉文帝卖官有术、生粮有道,得到了各个层级的欢迎,成功解决了汉初的粮食危机,这可真算是空前绝后的一大奇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