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同样的两位学生,变化却非常明显。他们俩是被老师安排在讲台前左右边儿的学生。
第一位老师上课时,他们俩一直不说话也不听讲,一会看看这儿,一会摸摸那儿,无所事事。第二位老师上课时,他们认真地读书思考,积极要求发言。虽然他们读书还有错误,语感还是很好的;虽然他们的提问和回答尚显幼稚,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涨。
为什么呢?
关键是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落实的程度不同。新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该说,无论老师用什么方法,都应该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
第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文中好词佳句,牵着学生去回答好多浅显、琐碎、繁杂的问题;没有让学生缘文想象,而是让学生就文谈文“挤牙膏”;没有让学生品味美文的语言美与逻辑美,而是使学生猜测老师想让回答什么……因此,不仅这两位学生索然无味,其他的学生也多答非所问。除几位很优秀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回答些简单的问题外,不少学生“随波逐流”。
第二位老师把读书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并且抛砖引玉地提出了读书的法宝:把文字转化为自己眼前的脑中的色彩、声音、动作,激发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老师巧妙地激发学生读书,寻找最能表现你读懂了本段的那句话那个词,使学生反复地读着、想着、练着,最后水到渠成地悟出了“妙不可言”之处。学生充分地读了,想了、说了、背了,心有所获了,觉得有意思了,兴趣提高了,知识牢固了,能力发展了。这就是真正的“智力生活”的魅力吧。
年轻的语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 ,把时间还给学生吧,老师姓“导”不姓“包”,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在交流中才能学会交流,在思考中才能学会思考,在背诵中才能学会背诵,在迁移应用中才能学会迁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