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绘 本 聊 斋》
暑假里妈妈给我购买了一套连环画出版社发行的《绘本聊斋》,由国家一级美术师孙雨田绘图。它是被誉为具有“水墨丹青之韵、传世经典之魅、品味母语之美”的一套书。它节选自文学名著《聊斋志异》,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学名著。共有有六个小故事:《种梨》、《促织》、《聂小倩》、《崂山道士》、《白秋练》、《蒲松龄》。
《 种 梨 》
人 物:铁公鸡、道士、围观者。
地 点:集市。
故事梗概:秋日的一天,铁公鸡摘下自己种的梨,装车去集市叫卖。皮薄汁多、价格较贵,围观者只看不买。有一道士向他讨梨,铁公鸡破口大骂,围观者出钱给道士买了一个梨。道士三口、两口吃完,把梨核埋入土中,浇上一壶热水,只见梨核迅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结出许多梨。道士把梨都分给了大家,受到众人称赞。铁公鸡看完热闹回到车边,才发现自己一车梨无影无踪。原来道士使用了障眼法、偷运法把他的梨分给了大家。铁公鸡沮丧至极,准备回家,突然发现车把头已被道士砍断,他大骂追向道士,却又发现断裂车把遗弃在墙角。在众人嘲笑声中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地走了。
故事感悟: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贪图钱财,否则会使自己遭殃。
《 促 织 》
人 物:县令、读书人成名、成名妻子、成名儿子。
地 点:成名的家、官府、大佛阁。
故事梗概:明朝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虽治国有方,但也非常贪图享乐。陕西华阴县县令认为是巴结天子的好机会,借机送给天子一只好斗的蟋蟀。天子大喜,下令县官每年都向官府敬献蟋蟀。由于他很昏庸,命令各家各户上交数只蟋蟀,否则赔偿财产。穷读书人成名由于既无蟋蟀,又无财产而被县令打了几百大板、以致瘸腿。成名妻子找来一个巫婆占卜,给了她一张图,上面画着一座庙---城南大佛阁。成名只好拄着拐杖来此,捉到一只名贵蟋蟀。成名儿子顽皮,不小心放跑蟋蟀,等捉回几乎死亡。成名儿子觉得闯了大祸,就跳井了。等成名和妻子赶到时,儿子早已气绝身亡,他们悲痛欲绝。将尸体抬回家,发现尚有一丝气息,便搬到床上精心照料······
几天之后,成名捉到一只身小体弱、令人看不上眼的蟋蟀,便想充数。没想到它生性好斗,连公鸡也被打败。县令也大吃一惊,交到皇宫,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常胜将军。一年后儿子醒来说,自己梦中变身为一只善斗蟋蟀。原来所谓的常胜将军就是成名自己的儿子。
故事感悟:这个故事使人感叹,县令为讨好权贵,不顾念百姓生活疾苦,以昏庸之策扰民,再加上贪图享乐的天子时政,使穷困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雪上加霜。而穷读书人成名一家的遭遇,说明百姓屈从的无奈、求生的艰难,表现出当时社会黑暗,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和压迫。
《 聂 小 倩 》
人 物:宁采臣、燕赤霞、聂小倩、金华妖魅。
地 点:古寺、 宁采臣家中。
故事梗概:浙江秀才宁采臣到金华游学,在古寺与剑仙燕赤霞相遇同住。半夜有一美貌女子(聂小倩)前来诱惑,被他义正词严拒绝。小倩感动,道出自己已葬并被妖魅逼迫的真相,请宁公帮忙。宁采臣得到剑仙燕生赠与的旧革囊,带着小倩遗骨回到家乡。小倩复活在宁家侍奉婆母、伺候病重宁妻、料理家务、后与采臣结为夫妻,生育一子。金华妖魅追来,被采臣用旧革囊收复,从此一家人生活的平安幸福。
故事感悟: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向善又不失聪慧,由被迫害人而最终走向真诚、善良、温顺的女性形象;也描绘了宁采臣对小倩的感情经历:由恐惧、躲避、交流到惺惺相惜的变化。同时也塑造了仗义行侠、乐于助人的剑仙燕赤霞。艺术形象接近现实,情节生动,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力。
《 崂 山 道 士 》
人 物:王七、妻子、道士、徒弟。
地 点:王七家中、道观 。
故事梗概:多年前,山东有个叫王七的人,因家中富裕无所事事,边想巡师访仙,学门手艺。于是便来到了崂山顶的一座道观里,拜师学艺。道士交给他一把斧子,王七从此披星戴月上山砍柴。月余,道士教给他一套口诀,让他便念便低头闯墙,毫无感觉就到了墙的另一边。王七自感学艺成功,就告别道士回到家中。妻子召集众人准备表演,只见王七念起咒语往墙闯,不仅没闯过去、脑门上反而碰了个大包。原来他把道士告诫他不能炫耀的话抛到脑后去了。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做事不能浅薄,学到一点皮毛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到头来不仅学无所成,自欺欺人,还落得别人嘲笑。
《 白 秋 练 》
人 物:慕蟾宫、慕父、白秋练
地 点:蟾宫家、洞庭湖白氏母女船上
故事梗概:从前,有一个叫慕蟾宫的人非常喜爱读书。慕父是商人,觉得读书迂腐就带他外出做生意。慕父常借助旅店客栈,而他独自在船仓读书。有天蟾宫走出船舱,看到岸上树下有个少女(白秋练),迷恋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家乡因思念女子一病不起,数月慕父才同意她见女子。没想到一见白秋练病就好了一半,秋莲朗诵起诗歌《采莲子》,病完全好了。三年后,秋莲一病不起,去世前对蟾宫说:“死后把她放入洞庭湖水中。”半月后,慕父带回数坛洞庭湖水,蟾宫放入秋练,一会儿她竟然苏醒了,后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感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更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凡事要想得开,不能钻牛角尖。
《 蒲 松 龄 》
故事梗概:描绘了作家蒲松龄寄人篱下、南游做幕僚的心酸生涯。他同情平民,憎恶昏庸官吏、虽至“半窗寒烛、冷落荒斋”的窘境,却始终表现了代人歌哭的正直和勇敢。这套绘本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蒲松龄这位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神采风貌,以及他鞭挞邪恶、永不休战的无畏精神,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故事感悟:这套绘本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绘本,也是感受中国美学的佳作。不但让我们读到一个个奇思妙想的故事,还讲述了作者辛酸的创作历程。这套书选取最为有趣的和耳能详熟的篇目,配以著名画家的国画插图,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一套古典文学的启蒙图画书。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童话世界。它文辞优美,人、鬼、神、怪交织的故事情节离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作 者 生 平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虽然遭遇坎坷、生活长期艰辛,都未能阻挡他笔耕文字,这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文 学 成 就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述井然。
名 人 点 评
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聊斋志异》后序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刷发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艺 术 特 色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孤愤之情。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与恨、悲愤与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文章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作 品 分 类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另 类 作 品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题 材 来 源
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就拿来写了《崂山道士》。
历 史 地 位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时间会证明一切。《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最后可总结四句话为:
家徒四壁妇愁贫
辛酸科举路漫漫
穷其一生写聊斋
一生著述成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