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和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树立目标和追求成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否定、贬低之中,他就学会了攻击、反抗和破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和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自爱和爱他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偏激、争斗之中,他就学会了逆反和偏执;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容和融洽之中。他就学会了理解和合作。
如果你爱他,首先要学会赞赏他。”
案例
长时间呆在高年级,大概习惯于对大孩子呼来喝去的,猛一下子接个一年级还真不适应。小家伙们的举动真够慢的,翻书得两三分钟,说话拉着长腔,写作业是最急人的了,速度参差不齐,写几个拼音有的几分钟就搞定,而有的拖拉到两节课还完不成。催促,无济于事;批评,收效甚微。他们慢几个节拍的毛病成了我的心头大患,这不着急上火,连嗓子都急得发不出音来了。
当老师,靠嘴巴吃饭的,我讲不出话了,课堂上总得有人讲吧。我黔驴技穷,只好把皮球踢给他们:“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复韵母ie üe er ,谁愿意当老师?”“刷”小手如林。“要当老师是有条件的,你的拼读必须标准,还有你必须会夸奖别人。”谁认为自己合格请举手。小手依然树林状,只有十几个没举手。“郭厚峥,你为什么不举手?”我不会读。”呵呵,不错,能正确评价自己。
举手的里面会不会有滥竽充数的,我可不放心。“唐芳菲,请你先读。”她的发音不仅正确,而且抑扬顿挫,如同唱歌,甚是好听,我都听得有点着迷了。“好,你去教陈奎豪,注意他学回了别忘了表扬他。”她领命而去。接下来被我认定为合格老师的程今、张珂馨、丁乙、张胜道等,也高高兴兴地去做老师辅导个别学生去了。”“老师,我们也想当老师。”高旭似乎为没能当成老师心存遗憾。“不,不让你们当老师了,让你们当侦察员,找找刚才举手的小朋友中有没有不会的特务潜藏在里面。愿意检查谁就检查谁,如果你检查的小朋友全部会读,要表扬他们,抓住特务后,你要把他教会,也要鼓励他的进步。”教室内像油锅里撒了盐一样炸开了,都急急忙忙地找特务,转化特务------
“老师,我教会了四个小朋友了。”庞士涵说。“你表扬他们了吗?”“表扬了。我对肖澍说他应该得两百。”“恩,慷慨的好老师!”我把大拇指伸向了他。“肖澍,被同学表扬后心情怎么样?”“很高兴。”他笑嘻嘻地说。受了他们的感染,半节课我的心情都被愉悦充斥得满满的。在本子上书写的时候我发现老坐不住的万里强静静地写着。“万里强今天进步了,写作业时坐得端端正正,一句话也没说,表扬他。”说着我把万里强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并随手在后面画了颗星星。听到表扬,全班小朋友都马上坐得端端正正。张仪惠写写停停,我故意说:“张仪惠小朋友以前写作业老爱写一会,停一会,今天她表现特别好,一直在写啊写啊,连头都舍不得抬。”这招真管用,她还真不抬头了。
下课了,全班61个都交上了作业,连最慢的林一凡、任林林、陈苗苗也规范地写完了。“今天老师特别高兴,林一凡、任林林、陈苗苗的作业写得又快又好,进步了。感谢他们给老师带来的这份惊喜。”学生不约而同鼓起了掌。
反思
从我开始接班,就一直给自己敲警钟,千万不可急功近利,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包容。但是事实证明我没有修炼到家,很多时候没有把心胸放宽,对于犯错的孩子有时候即使不批评但心里也是急得不得了;对于接受比较慢的学生我虽然没有把笨说出口来,但是心火也是烧得极旺。我急,学生是不急的,心里窝火着发泄不出来,急哑了嗓子,急出了失眠。学生依然如故。天无绝人之路,当感觉水穷山尽疑无路的时候,往往会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呵呵,批评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幸亏我及时调整方向,改为表扬,没有撞死在那条死胡同里。漫不经心的表扬,竟然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轩然大波。
理论分析
心理学中曾有一个实验,对象是一名死刑囚犯。实验的主试者对他说:“我们将通过放血的方式对你执行死刑,这是你死前能对人类做的唯一的一点有益的事情。”死刑犯表示同意后被带到一间小房间里。犯人躺在床上,一只手伸向另一个大间,他听到隔壁的护士和医生在忙碌着做准备。护士问医生:“准备6个放血瓶够吗?”医生答:“恐怕不够,这个人个头挺大,你先准备8个吧。”接下来,护士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点了一下,并在他的手臂上方用一根细管子放热水,然后热水顺着犯人的手臂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被放掉,热水滴了3瓶,犯人已经休克了.滴了5瓶,犯人已经死亡,而且死亡的症状与放血死亡症状一模一样.但事实上犯人一滴血也没有放出,他为什么会死?答案是暗示的作用.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奇妙.负面暗示,通常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而正面暗示,也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塞利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花了20多年,找了一万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实验。下面是他调查的实例:
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尼克,他工作相当认真,做事也很尽职尽责,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人生很悲观失望,老是以否定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有一天,铁路公司的职员都赶着给老板过生日,大家都提前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一辆冰柜车里。
尼克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叫喊,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没有人听得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只得颓然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愈想愈可怕,心想:冰柜里的温度是-20度以下,如果再这样下去,一定会被冻死。他只好用发抖动的手,找出纸笔来。写下了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里的职员来上班。他们打开冰柜一看,赫然发现尼克倒在地上。他们把他送去急救,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但是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根本就没有开,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而尼克竟然给冻死了。
事实上,尼克并非是死于冰柜的温度。他根本不敢相信一向不能轻易停冻的这辆冰柜车,这一天恰好因要维修而没有启动制冷开关。
现实中尼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借是:学生因为学习不好,或者比较调皮,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批评,这样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心中就形成一个定式:我不行,我什么也干不好。学习没兴趣,生活没动力,思想没压力。懒懒散散,就是因为心里没有目标,他们才去干一些不应当干的事。于是又惹出祸来,给别人的印象就更加不好。因为别人对他的印象不好,他就更是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发展下去,这个学生的一生就这样废了。
事实上,无论哪一个人,有缺点,也肯定有优点。如何找出他们的长处,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日本,有一个叫中川的语文教师给毕业班的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今后的打算》。他发现有两篇作文与众不同。一个是学习成绩差而性格开朗的 冈田三吉;另一个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体质弱的大川五朗。
冈田三吉这样写的:我的爸爸原来是鞋匠,在我幼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我对爸爸没有什么印象。但听说爸爸是个手艺高超的鞋匠,做日本最好的鞋匠是爸爸的口头禅。我出生后,据爸爸讲过,要儿子成为日本第一流的鞋匠。
大川五朗是这样写的:我的身体不好,不能做一般人都能做的工作,幸运的是我有一个亲戚在东京做裁缝,我想,自己虽然不那么灵巧,但如果拼命地学习,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衣服。将来,我一定要做一名日本第一流的裁缝。
毕业典礼结束的晚上,老师把他们叫去,说:你们都朝着日本第一流的方向出发了,做日本第一流,这一条路很艰难,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泄气。
他们没有食言,8年后,果然成为日本队名副其实的第一流鞋匠和裁缝师。在东京,只要一说起鞋匠三吉和裁缝五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老师的一句话成就了日本第一流的鞋匠和第一流的裁缝师,这个老师是伟大的。冈田三吉和大川五朗也是伟大的,他们共同实践了一个真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邹韬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与你所学的是不是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正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从哪里来?靠批评、训斥是不行的。要找到他的优势。给他指出方向。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到过理想的彼岸。
当然,夸孩子不是无原则的戴高帽子,也要讲方式方法。我们夸孩子勤奋,不夸孩子聪明;夸孩子进步快,不夸孩子学习好;夸孩子的进取精神,不夸孩子居功自傲;夸孩子的自信,不夸孩子的自负;夸孩子不拘一格的创新,不夸孩子照猫画虎的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夸孩子要与惩罚有机地结合起来。惩罚,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做所为承担责任。有堵有疏,才能使其讲明朝着正确的方向,不走偏,不走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