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在书的世界里旅行作文

2018-11-14 
在书的世界里旅行郑州师专附属小学彭玲芳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已越来越重视读的

 在书的世界里旅行

郑州师专附属小学         彭玲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已越来越重视读的训练,人们也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在语文课堂上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因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言正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书——也是学校,应当教会每个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旅行。”他还说:“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许多事情儿童不明白。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明白的事情愈多,想知道的愿望就表现得愈明显,接受知识的敏感性就愈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这与新大纲提到的语文学习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目标是不谋而合。

因此,我从一年级起,便注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如下: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就愈仔细。小学生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课文乐于欣赏,就会越读越有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1、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你们心目中的狼是什么样的?”学生纷纷回答:“凶狠”、“残暴”、“狠毒” ......“那你们想象中的小羊又是什么样的?”“温顺”、“可爱”、“善良”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请同学们想想,凶狠残暴的狼和善良可爱的小羊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时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会格外地高。

2、              利用图片、多媒体、实物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教材所表现的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鲜花和星星》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遍地鲜花和繁星满天以及一个小姑娘白天好奇地数着满地鲜花,夜晚又在数满天星星的景象,孩子们一下便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读起课文来也格外带劲。

3、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表演。因此,在教童话、寓言这类体裁时,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教《蚂蚁和蝈蝈》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他们表演。通过表演让孩子们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蚂蚁的勤劳、朴实、善良;蝈蝈的贪玩、幼稚。

4、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使学生兴趣越来越浓。

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以引起学生训练的兴趣。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我分别采取了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抗读、师生赛读、齐读、领读、引读等不同形式。孩子们兴趣很浓。每次当我说到今天我要挑坐得最好的一组读书时,你看,孩子们一个个都挺起了胸膛,用期盼的目光注视着你,那眼神分明是在说:“老师,挑我们组吧。”如果哪一组被挑上,就会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而没被选上的则无精打采,不无遗憾。这时,我便鼓励他们:“别急,还有机会,等会儿我们还要和这一组比试比试,看究竟哪一组读得最好!”别的组立刻来了精神,有的同学还不时提醒同组同学赶快坐好......

5、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的确如此。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经验不同,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也有差异,因此,读任何一篇文章,每个人的感受、体会和收获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对于低年级孩子,只要他能读得正确、流利,我便予以肯定。有的孩子可能会说:“老师,我认为某某读得不对,应该这样读。”于是便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本。我便借此机会告诉学生:“某某,你读的没错;某某某,你读的也有道理。这是因为,你们两个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孩子们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了肯定,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6、通过举办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了扩大课堂朗读的教学效果,我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如古诗诵读、美文诵读等。通过活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和朗诵技能,提高了朗读兴趣,又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正确读书的习惯。

     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有人说:“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就等于在知识的海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他们之所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都和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关。

“读”是孩子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低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接触书面语言,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积累句式,都离不开正确地读。教师只有认真、扎实地训练他们正确地读,才能使他们通过读逐渐掌握字、词、句,为他们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我便向他们提出要求:读书时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读的时候要先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看清楚再读,要读得字字响亮。

要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读书时,我要他们坐端正,把书拿好,眼离书本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专心地看着书上的每一个字,而不能东张西望。学生齐读时,我注意巡视;指名读或分组读时,我要求没读的同学专心倾听,看哪个同学能听出谁读得好,好在哪?哪个同学读得不够好,问题又是什么?学生读后,我便让孩子们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而且耳朵特灵,只要有同学读错一个字,马上就有人举手......

2、注意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们已初步会把课文读正确的前提下,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自己能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然后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实在想不出的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自己怎样向学生提问,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差,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提出问题,他们习惯于老师提问,自己举手回答的被动局面。我便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读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课文里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不同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过去是不是一样。总之,凡是自己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问。慢慢的,学生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

3、重视对学生发言、讨论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孩子胆子大,敢说敢问,思想上没有束缚,也不怕老师,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还要争论,甚至各不相让。这是很可贵的。问,就是研究,争就是探索。真理的闸门,科学上的创造,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对同学们的这种精神,我便精心培植,热心扶持,并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我都耐心倾听,而且提倡争论。在争论中,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因此,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狼和小羊》一课,课后有一道思考题:狼扑向小羊,可能有几种结果?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羊被狼吃了。有的说,正巧猎人赶来,把狼打死,小羊得救了。有的说,狼跑得太快,一下子碰到了一块大石头上,撞死了。还有的说......但有的同学比较固执,认准是狼把小羊吃了,别的结果都不可能出现。我便耐心说服他:“你想的有道理,最大可能就是狼把可怜的小羊吃了。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其他同学说的也有他们的道理,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另外,我还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有就是学习过程中不放过每一个生字的习惯。阅读时,如果遇到生字,可以请教任何人,更可以向无声的老师——字典请教。还有就是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平常,我们要求把课文读熟。但课外,我们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健康书籍。即使寒暑假,节假日,我们每天也要安排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并请家长督促完成。

由于措施得力,加上家长朋友的鼎立支持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我带的这个班孩子们人人喜欢读书,个个爱好广泛。虽然只上了一年多的学,但经初步统计,看书最多的已达100多本(部)。他们真的做到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书的世界里旅行。

     愿我们的孩子终生选择与书为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