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为语文教学正本清源作文

2018-11-09 
为语文教学正本清源——-读韩素静《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教师只有抓住一个又一个教学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
 

为语文教学正本清源

——-读韩素静《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教师只有抓住一个又一个教学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标点中发掘出作者潜在的情感,从字词中解开文章独特的密码,引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清晰’到‘清晰’。”

这是韩老师《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序言中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韩老师带着自己的思考,从导课设计、字词教学、文本对话、课堂评价等方面深入课堂,对这句话做了详实而生动的诠释。

这本书分为四辑:“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书中有对名师课堂的精彩解析,有对一线教师执教的遗憾点评,也明确指出哪些是我们必须恪守的教育常识......这些内容几乎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性很强,如面对面的评课,质朴而实在,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有效的突破问题的方式。可以说,这本书在为语文教学正本清源。

清课堂浮浊之气。

课堂浮浊在走过场,而不管学生是否学会。在《千万别丢了“钥匙”》一文中,韩老师点出了当前语文课堂上识字教学的弊病——“我们的识字教学环节仅仅局限于导课完毕对所谓的重点字词指名读一遍,纠正一下有错误的,然后再齐读一遍,接着就到了下一个环节。”所以,在读课文环节中,孩子读错字音就不奇怪了。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真是多之又多,多到已经麻痹了我们的神经。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不思考在作怪,字音尚且马马虎虎,更别提需要“写一写”的字形和要“用一用”的字义。这样的课不是给孩子上的,纯粹是用来安慰自己的吧——反正我已经讲过了!韩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来,真的让人有一种无地自容之感。

课堂浮浊在被预设绑架,只顾课堂完整,而不顾学生感受,如《导课中不和谐的“音符”》一文中写的“学生心门刚刚打开,又骤然关闭。”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课堂上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做课老师费尽心力在导课中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当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于走进文本去了解故事的后续发展时,老师又会话锋一转,转身进入识字环节。备课时也常有老师患得患失,觉得不如此,课堂就会“不完整”,就会“有缺陷”,却忘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好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在于“课的完整”,更在于依顺学生的节奏而进行的浑然天成。

课堂浮浊还在于电灌满堂,在于流程的机械呆板,在于合作的虚伪性、不科学性......其根源在哪里?主要是“教师缺乏沉下去解读文本的勇气,更惶论从文本中飞出来的欲望和力量。不思考,浅思考是根本因素。”

正语文教学之本。

正识字教学之本。《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扎实、厚实和朴实》一文中,韩老师指出,课堂上中的识字教学应该做到不但会“认读”,而且会“书写”,不但能写“对”,而且要写“美”。其中薛法根老师提出的“生字首次放大书写”也是韩老师提倡的识字方法。

    正阅读教学之本。对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片断赏析后,韩老师说:“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铺垫,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空间,进行一次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文本时,更要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效朗读”、“分层朗读”,以避免朗读的低效甚至无效。

正教学评价之本。在流行文本多元解读的今天,什么样的课堂评价语才是合适的?韩老师的定位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韩老师举了闫学老师的一个课例《祖父的园子》——当孩子回答“这是一个充满小动物的园子”时,闫学老师追问:“小动物能充满吗?小动物不能充满,你是不是想表达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有了小动物,这里就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这个意思?”这样的评价语对孩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把孩子的回答和应答之间有了一个自然的顺承。所以韩老师说:“遇到问题,直面问题,抓住‘所答’和‘应答’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和引导,让学生有了真正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性也正体现在此。

......

韩老师采撷了这些来自一线课堂的鲜活的案例,深入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微格解剖,让我在读的过程中常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既看到了教学表面发生的内容,知其然,又能沿着韩老师的思考深入内容的背后,知其所以然。这何尝不是有利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种引领!能读到这本书,一线老师们有福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