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做客,说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家伙愤愤不平的说:“阿姨,妈妈每天让我写日记,不但要写语文,还要写数学,你是老师,说说有没有道理?”我笑着说:“有道理呀,孩子。记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把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记录下来,不但让我们可以记住一些事情,还可以积累一些素材,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呢!”
小家伙撅着嘴说:“可是有时候真的没有什么可记的呀。”
朋友笑着对孩子说:“妈妈不是说过吗,不一定每天写的都是一些事情,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情,今天学会的新知识,或者摘录一些好词好句也行,可多可少,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儿子,贵在坚持呀!”
小家伙挤挤眼,狡黠的问我:“阿姨,你写不写日记?”
我一愣,呵呵,要拿我说事了!“写呀,怎么了?”
他挠挠头,不相信似的反问了一句:“真的?当老师也写日记?”
我笑了笑说:“是呀,当老师的就更要写日记了。”
小家伙追问:“我能不能看看你的日记本?”
呵呵,对我说的话是极度的不相信,要我拿证据了!没关系,我站起来走进书房,从书柜里拿出厚厚的一摞书本来,把它们搬到了客厅里。
“这就是你的日记?”孩子看着我摆在桌子上的数学课本和教案本,疑惑不已。
我故意卖关子:“是呀,这就是我的日记呀!”
“哈哈,我知道了,你根本就没有写过日记,拿这个来糊弄我!”
我认真的对孩子说:“不,孩子,阿姨确实天天在写日记。只是阿姨没有把自己的日记写在一个本上。”我打开其中的一本教案,翻开教案的第一个课时,给孩子讲起来:“你看,这是阿姨教学‘1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教这节课之前费了好大的劲儿,我一遍又一遍的看课本、看教学参考书,还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觉得这节课一定能够上好,可最终一节课还是没有上到头,学生就跑了神。我很难过,觉得做一个数学教师真难,不过阿姨也好好的反思了一下,你看,这就是我上完课以后所写的‘日记’:
“1的认识”这节课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每一个环节的过渡到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为什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这个“1”我讲了几句话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了?是我的备课中少了什么?我冥思苦想,仍不知所以然,或许是我缺少了对学生的了解,也没有真正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只有了从别人处借鉴的经验,而缺少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切记:思考、思考、再思考。相信自己!
“哈哈,原来阿姨还有不会教的时候呀!”
“那是呀,阿姨不会教的情况可不止这一次,不过阿姨都记下来了,记在教案的后面,又是也记在书上。慢慢的,再教这些问题时,阿姨就会改变方法,一回就比一回好了。”
“哦,我知道了,你写日记就是为了教好学生,是不是?”小家伙兴奋地说。
“对,也不全对。阿姨写日记是为了教好学生,也是为了提高自己。”
朋友接过话说:“你看,阿姨多棒呀,就有天天写日记的功劳!”
“阿姨,你天天都写自己哪儿教的不好吗?”
我笑了:“不是,阿姨也写哪教得好呀!哪儿好的,继续这样做,哪儿不好的,就想办法改,这样不就好上加好了。”
“那你还写什么?”
“写这节课我讲得多了还是少了?我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了吗?还记这节课我表扬或训斥学生了没有?为什么表扬或训斥的?效果怎么样?这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不是学得很高兴,很自觉?自己是不是感觉很累或者很轻松?还写这节课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是怎么处理的?还写如果这节课让我重上,我该怎样设计?”我细心地说着。
孩子的眼里放着光,“阿姨,你的数学课堂上有这么多的事儿可以写呀!”
“是呀,孩子,数学有数学的魅力。只要细心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你看,阿姨的书上、教案本上,写的都是自己在教学时发现的问题、好的或不好的方法、学生的情况等,这可是我的宝贝呀,我以后再教学生时可以好好地参考这些,再根据新的学生进行新的设计,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你说是不是?”
“我的日记和阿姨的不一样。我有专门的日记本。”
“阿姨在课堂上的发现,一般都写在教案本或者课本上,这样以后参考时比较方便。有时候阿姨也在笔记本上写一些日记,记录自己和学生的交流,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还经常把它们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朋友笑着说:“你真勤奋,我就不行,看来我以后得向你学习,给孩子带个头。”
我客气了一句,对朋友说:“校信通这次博谈客论的话题是有关数学日记的,你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看吧,很多的做法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朋友点点头,说:“是,就算为了孩子,自己也得好好学学。”
我和朋友相视而笑,心照不宣。呵呵,我的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