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有了!”
午餐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看到今天是吃馄饨,都激动起来:“啊!今天吃馄饨!我最喜欢吃了”“我也喜欢吃馄饨!”看着他们激动的神情,我也跟着嚷起来:“哇!这么香的馄饨呀,我也想吃!谁的馄饨给我吃?”
“不给,我要吃的。”
“不给!”
“那谁吃的慢,就给赵老师吃,好吗?”
“好!”孩子们听到这,都迫不及待的拿起小勺,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老师,没有了!我还要!”小余儿第一个吃完,大声向我“炫耀”,还拿起小碗示意我看,“小余儿真棒!来,再添几个!”我一边表扬,一边用勺子给小余儿盛了几个。“老师没有了!看!”姚关依也拿起小碗,嘴里还嚼着:“我还要!”“好!给你几个。”我听到姚关依说没有了,赶紧给她添了几个。其他的小朋友看到这,也着急起来,一边大口的吃着馄饨,一边“招呼”我:“赵老师,没有啦!我还要!”“来啦,来啦!别着急,我给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添,行了吧!”看到孩子们都那么挣着要,我也乐了:“怎么今天都这么厉害,吃的可真快呀!”
“哈哈,赵老师没有啦!”张浩宇看了看已经空了的饭桶,笑着对我说。
“啊?!我没有了?!”听着张浩宇“错误”的话,我睁大眼睛,笑着说:“赵老师怎么没有啦?!我不是好好的站在这儿嘛!”(其实我知道张浩宇的意思是:馄饨没有了,赵老师没的吃了,是我故意“找茬”呢。)张浩宇呢?还没听懂我的话,眨巴着大眼睛瞪着我,我忽地回想起小余儿和姚关依的话,她们也说的不对!于是接着问小余儿:“‘老师没有了’这样说对吗?”小余儿倒是反应挺快的:“老师,我馄饨没有了。”一旁的张浩宇也反应过来:“赵老师,馄饨都被我们吃光啦,你没的吃了!”
“噢!是馄饨没有了,不是‘赵老师没有了’,我还真被你吓了一大跳呢!”我笑着摸了摸张浩宇的头,张浩宇也笑了。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我开始注意起他们这种“老师没有了”的话来,还会常常逮住机会和他们“抬抬杠”,瞧!下面是几个小片断。
1、孩子们上卫生间小便,发现手纸没了,几个女孩大喊:“老师,没有了!”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装糊涂:“老师怎么没有了?我不是在这儿嘛!你们说什么没有啦?”
“纸没有了。”
“哦,是纸没有了,我帮你们去拿。”
2、喝完牛奶、吃完饭了,又听到有的小朋友在说“老师没有了!”我就借着他们的意思,“责怪”他们:“赵老师还没吃呢!怎么就没有了饭?!是你们把饭吃完了吧!哎呀,怎么不给我留一点呀!”一听这话,孩子们都笑了:“赵老师,我们都吃完了,你就到外面去吃吧!”午餐有汤,又听见陈乐桐说:“老师想喝汤。”我摇摇头:“老师不想喝汤。”接下来的孩子们都会刻意说:“老师,我想喝汤。”
3、午睡起来,孩子们都要小便:“老师,想小便!”
“赵老师现在可不想小便。”我回答的很干脆,孩子们一听这话,马上改口:“赵老师,我要小便!”还不忘强调一下“我”这个字,“哦,是你要小便啊,好,赶快去吧!”
……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们说话时自己也留了个心眼,如果说错了,他们会马上改过来,不再出现或者很少出现“老师没有了”“老师小便了”等之类的话了。
小结:
这样的情景我们每个老师都会碰到,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太“咬文嚼字”或者“小题大做”了——只要大家都听的懂就可以了,何必弄的那么复杂?可我觉得应该这样做,特别是对于这些3、4岁的孩子,因为他们正处于语言飞速发展时期,说完整话可以让他们感知第一人称“我” ,还会使之变得“口齿伶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