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女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因为太晚住到了同学家。(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外留宿,但是阻止不了孩子。)第二天,当孩子跟同学一起回家的时候,正好遇见爸爸出门找孩子,当爸爸看见自己的女儿跟一大群同学在一起,劈头盖脸的批评了一通,还觉得难解心头之愤又说了一句:“你跟坏孩子在一起,就不会学好。”从此,这个成绩还不错的女孩开始了逃学、上网、吸烟、打架、与男生同居等……。当有人问这个女孩为什么变化这么大时,女孩说:“我要惩罚我爸爸,他不是说我跟同学不学好吗?我证明给他看……”。
显然这位爸爸的话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无地自容,从而“破罐子”破摔……
古人说过,“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虽然在说气话的时候,事出有因,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同样,孙云晓教授在类似于此事上教育孩子的做法,还让我记忆犹新。大意也是孙教授的女儿庆贺同学的生日,孙教授心里不愿意让女儿晚上外出,但是体谅女儿对友情的珍惜,并答应了人家,所以孙教授同意了。孙教授问女儿几点能回家,女儿答应8点之前。孙教授不放心女儿夜归,于是与女儿约定晚8点在地铁站等她。孙教授准时到达地铁站,等孩子归来。可是在寒冷冬天的晚上左等右等,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孩子的身影。当时孙教授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如果她出现,大有可能会一脚把孩子踹出去几丈远。又过了20分钟,地铁站终于露出孩子的身影,在那几秒之中,孙教授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的问:“回来了。”“对不起爸爸,我来晚了。”女儿一脸的歉意,边走边解释,孙教授及时的与女儿沟通交流并进行教育,父女俩的感情一下子贴近了很多。
同样的事情,由于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我觉得孩子做事情不妥或者犯了错误,常常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家长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要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更不要曲解孩子的动机。同时,孩子在“犯错”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利用这有利时机,能以宽容之心、心平气和地剖析事情的原委,孩子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孩子进步的一个推动力。反之,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 就恶语相对,势必会造成孩子与家长间的对立与怨恨,严重的会使孩子因为恐惧而撒谎、抗拒、离家出走等。
家长作为孩子心灵的呵护者与孩子未来的奠基者。一定注意别让自己的语言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