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满足从一分钟开始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而对于孩子的要求,如果条件许可,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等待,会马上让孩子“心想事成”。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很开心,也能暂时阻止孩子的哭闹,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这样一来二去,如果哪次对孩子的要求反应比较慢,或是不答应,他就会一哭二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慢慢地,孩子没有等待的意识,因此也变得越来越贪心,越来越没有耐心。
我也曾经一度遭遇这样的困境,现在我正学着对孩子延缓满足。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以渐进的方式或有条件地让孩子学习等待与接受。
期末考试过后,学校放了几天假,带儿子一起上街,儿子就吵闹着讨要新年礼物——一把狙击枪。说实话,要是搁以前,我一定会经不起小家伙的软磨硬泡而立马满足他的要求,而这次,我下定决心延缓对孩子的满足,不再对他有求必应。我跟孩子说:“咱先去看看你想要的枪,然后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买吧!”可想而知,小家伙以为只有考好了才能得到新年礼物。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也为了延缓满足能够成功,我跟他打包票:“不管成绩考得咋样,这个新年礼物我都一定给你买!”就这样他依然不放心,开始跟我使性子,拔腿就往外走,见此情形虽然也很生气,但我下定决心,坚决不跟他妥协。回到家,他依然对我吹胡子瞪眼睛的,又闹了好大一会儿。我也不搭理他。结果,终于风平浪静。
还有一次,腊月二十六我在单位上班,乐爸本来要带孩子去买炮的,可临时有事,就把孩子送到我这儿,跟孩子说等办完事再去买炮。谁知这孩子不依,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听,后来竟然一屁股坐到地上,任你咋着就是不起来。见他如此不可理喻,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按耐不住想发脾气,可转念想想,生气发火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本来糟糕的情形愈演愈烈。后来就干脆不再理他,任由他在那儿坐着,继续忙我的。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见闹也无济于事,小家伙就从地上站起来,走到我跟前主动跟我搭话。见他已恢复平静了,我也不再跟他计较,一切又恢复正常。
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孩子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孩子更加极端,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精力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因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沉住气,趁势平复双方的情绪。殊不知,这是孩子在和大人进行心理较量,他巴不得用哭闹将你三步并作两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见没有了观众,发脾气也就没那么管用了,终将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待双方情绪都平静下来,稍后可以跟孩子这么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爱你,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考虑你的想法和要求。”
面对诱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本领之一。看到冰箱里的冰淇淋,孩子嚷嚷着要吃,但此时他正咳嗽。我们可给孩子解释:“你现在正病着,吃了就说不出话了,等过几天好了给你吃。”“我就吃一点点。”“吃一点你的并就会比现在更厉害,还得吃更多的药,等好了,可以给你吃一个蛋筒。”孩子会权衡利弊而选择吃一个蛋筒。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很多4岁左右的孩子,然后给每个孩子一块包装很漂亮的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能等20分钟再吃这块糖,就能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马上吃掉的话,就只有这一颗。然后研究人员留下这些孩子离开了,工作人员一离开,有的孩子马上就打开糖果吃掉了;有的孩子看看糖果又放下,看看又放下,几次后终于也忍不住吃掉了;还有些孩子一开始也试图打开糖果,但都忍住了,直到研究人员回来。
根据对这些孩子几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够坚持到研究人员再回来的孩子,获得成功的几率明显高于那些不能坚持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竞争性和自信心更强,有比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控制能力,能够为了追求目标而抵制眼前的诱惑,能比较好地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学会将获得满足的时间向后推。而那些不能坚持的孩子,在生活中则比较缺乏克制力,经不起挫折,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脾气比较暴躁,不能静下心来有条理地处理,而这些,恰恰是成功的大敌。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让他明白,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学会善解人意、习惯于等待。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并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从而距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