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每次只追前一名》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次只追前一名,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较,只争朝夕,做最好的自己。《每次只追前一名》告诉你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在孩子期末备考期间,做家庭辅导时,就是让孩子“每次只追前一名”,也是非常成功的。
【阅读欣赏】
共读: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其后,朱成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品读感悟】
妈妈: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奎仁:只追前一名,是指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点明题旨,引出适当降低目标有利于进步的观点。
妈妈:通过假设更加全面的论证从而证明观点。首先,引用俗语解释了“只追前一名”;然后论述了没有目标、期望和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最后提出明确可靠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能引领人们脚踏实地地朝前走的观点。
奎仁: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引领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妈妈:用对比手法评价“只追前一名”做法的好处。
奎仁:目标过高会使自己看不到希望,尽而丧失动力。只追前一名,是目标与实力的最优搭配。
妈妈:为什么说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奎仁:小目标易于实现。这就是智慧。敢于放弃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务实的,这需要胆识。不断的追求前一名,就是在进步,总有一天可以成为第一名。这就是人生的跨越。
妈妈: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
奎仁: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会成为成功的动力。面对挑战,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做起反而有更大的成功地希望。
【奎仁心声】
进入期末备考以来,我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盘点和模拟考试阶段,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因为模拟考试的原因,所以状态一直都不是很好,总认为模拟考试就是反映我们的学业水平,走向了误区,以致于自己的成绩提升很慢,心里的压力特别大。我认为心里面充满压力,这或是一种好事儿。
现在我根本没有选择,只有集中精力,勤奋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才能不辜负爸妈从小对我的培养,特别是妈妈一直都在为我操劳,一直都在默默地付出,对我的要求其实很低,要养成自主学习,要学有计划,赶有目标。我一直都比较放得开,不像有的同学那样每天把自己弄得很压抑。
其实,面对众多的竞争,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这些看得很重。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做就是了,不要把目标定得很高,要切近自身实际情况。每一次考试只要追上你前面一名的同学就好了,不要有那种好高骛远的心态,这样到最后也会得不偿失的。只追前面的一名同学,反而会让我感到很轻松了。
【妈妈心语】
“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难听又难懂,相反,它简单易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目标虽小但是具体。在实现这个目标时,孩子会心无杂念,认真地去做,摒弃了华而不实。孩子在复习时,集中尽力,稳扎稳打,在模拟考试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赏识。诚然,这与我引入竞争理念,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和赶超目标,鼓励孩子要学会和敢于超越自己的“前一名”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