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 书 假期家长们都是争先恐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承受得住,是否能收到效果。和儿子一起分析他的实际情况,经我“威逼利诱”报了个体育班。一天,等得实在无聊,看到街对面有一个小书屋,虽然多是教辅材料,还是禁不住走了进去。 我随意地翻阅着书架上摆放的适合小学生读的书,一对母子的对话飘入耳中,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那个妈妈手里拿了两本书,两本课标上推荐阅读的名篇走向收银处,儿子还停留在书架前,爱不释手地摸着一本科普书(我忘记名字了),对他妈妈央求到:“妈妈,给我买这本书吧。”他妈妈头也不回地说:“买什么买,你先把这两本书看完再说。”看得出那个男孩很心仪自己看上的书,听到妈妈的话嘴里嘟囔道:“我喜欢这本书。”可是那个妈妈根本没在意孩子的态度。 望着那个悻悻离去的男孩,我很同情,也很遗憾。 由此我想到一些家长给孩子买书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有些情况还是需要我们家长的思考和审度。 一是盲目跟风。这类家长给孩子买书很舍得花钱,毫不吝啬,但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停留在别人的身上,别人说什么书好就买什么书。书买得不少,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可孩子看了几本?喜欢看什么书从不曾想过,好像这些问题不是家长的责任。 二是盲从经典。这类家长采用的是以逸待劳的策略,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孩子看的,于是这类家长从孩子小时候都开始买书只买名著,四大名著在书柜上估计得有四五个版本。《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更是从图文到注音到纯文本,从单册到整套一应俱全。但这些书多是买到家里或束之高阁,或仅读几篇,从头到尾认真阅读的为数不多。究其原因,这些名著与孩子的生活相距太远,有些内容孩子不易理解,特别是国外的名著有很多内容是公主、王子、魔鬼,个人观点——这些内容不适合孩子读。记得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也曾翻阅这些名著,试着想用名著给孩子一些熏陶,但我读着读着觉得离期望值相距甚远,首先是语言,由于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有的篇目语言读起来不是那么的流畅,缺少一种语言的美感;再是故事的内容,我觉得读给孩子有些别扭,跳跃着读、剪辑着读又没有了整体感。 三是内容单一。多数家长在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时多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单一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发现孩子的特长,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应是有层次、全面的,我在儿子三岁前给孩子读故事以儿歌、短诗、古代启蒙读物、简短的童话为主,目的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语感;三岁以后我给孩子读一些益智故事、发散思维的故事、自我保护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甚至给孩子买他喜欢的迷宫书,陪着他由简单到复杂地走迷宫,锻炼他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回过头来看,内容丰富的阅读内容,增长了孩子的知识面,增强了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是骄纵孩子。在实施计划生育的今天,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造就了孩子是几个家庭的核心的现象,也造成了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也就是过分地娇惯孩子,在阅读方面也体现在完全以孩子的意见和喜好为主体,由着孩子的性格买书,缺少了家长的引领作用。有一次在郑州购书中心我见到一个孩子嚷嚷着非让妈妈给他买漫画书,妈妈一味地答应,稍一迟疑孩子便蹦脚,结果买了整整一套几十小漫画书,买了十几本类似《奥特曼》的画书,我不理解这个家长要培养孩子怎样一个阅读习惯,也不知能带给多少有益的东西,如果这个孩子有画漫画的天分那另当别论。 五是不关注孩子。这和上一类家长大相径庭,他们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只以自己主管意见为买书的观点,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喜好,这样就造成了家长买的书孩子不爱看,孩子感兴趣的书家长不给买,这种状况依然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志向爱好的培养。那一天,看着那个男孩,大概是三四年级的年龄,正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喜欢看科普书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可是那个妈妈却视而不见,也许正是她的忽略会少了一位科学家,也许由于她的忽略会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也许由于她的忽略造成这个的损失还不止这些。 买书,原本是好事,如果家长多份用心、多份细心、多份正确指导,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