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图书漂流到我家之六《挠痒痒先生》作文

2018-03-21 
图书漂流到我家之六《挠痒痒先生》绘本《挠痒痒先生》兜很喜欢,是迄今为止这个系列里头,第一次读第一遍时能聚

 

图书漂流到我家之六《挠痒痒先生》

 

    绘本《挠痒痒先生》兜很喜欢,是迄今为止这个系列里头,第一次读第一遍时能聚精会神一下子从头听到尾,中间没有打断、没有提问的一本书。

    “......挠痒痒是一种很小的圆圆的东西,他们用手臂挠啊挠的。非比寻常的长手臂。......他从床上坐起来,伸了伸他超乎常人的长手臂......今天看上去是一个挠痒痒的好日子,他自言自语......他伸出他超乎常人的长手臂,扒住高高的窗台攀了上去......被挠了痒痒的老师一边大笑一边喊:快停下来!快停下来!看到这个样子,所有的学生也都大笑起来。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混乱场面......火车发令员每举一次手臂,挠痒痒先生就挠他一次,直到火车晚点了十分钟,所有乘客都火冒三丈的时候,他才停下来......如果你是很怕痒的人,就一定要小心挠痒痒先生......说不定就在你看这边书的时候,挠痒痒先生正躲在一个地方挠你呢,说不定......”

    我一边读,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打量兜的反应,发现她整个人的情绪都在跟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起伏变化着,时而专注,时而期待,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张地夹紧胳膊躲进被窝......

    起初,我很诧异兜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打断、提问。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这个故事的文字虽然很长,最长的一副图配了十几句话,但其中的生僻词相对较少;二是,故事内容是她感兴趣的,第一遍读,相对于弄懂个别词句的意思来说,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才是她更迫切想知道的;三是,随着幼儿园“图书漂流”活动的推进以及我们阅读量的积累,个别生词的出现可能也不至于影响她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和把握了吧。

    果然,第一遍过后,故事情节对兜来说已经没有了悬念。紧接着的第二遍,她开始“抠细节”——当讲到:挠痒痒先生挠老师的痒痒那页时,兜指着那个带博士帽和眼镜的老师问我“这个是老师?”我想她之所以这样问可能是觉得这“老师”跟她的“老师”不太一样吧;当讲到:这一天,挠痒痒先生挠了医生的痒痒,挠了肉贩子的痒痒,甚至挠了老邮差邮票先生的痒痒时,兜又扒着书问我“这个是医生吗?肉贩子呢?(书中没有配肉贩子的插图)邮票先生是干什么的?”我告诉兜“肉贩子就是卖肉的人,邮票先生就是快递叔叔(兜现在只知道快递,还不知道邮局)”......

    紧接着,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我发现,兜的提问大都是围绕着故事的内容和人物进行的,反倒是我担心她可能会不理解的词句,例如:“超乎常人”“非比寻常”“攀了上去”“混乱场面”“火冒三丈”等等这些,她却只字未提。当然,既然她不问,我也就没有再自作主张地给她解释。

    “绘本”是图画和文学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学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所以,我觉得过度的解释也许会破坏了“艺术”的魅力,毕竟有些东西,“意会”要比“言传”丰富的多。虽然以兜不到三岁的年龄,根本做不到用一种简朴的语言来解释相对“高深”的词句,但配合着图画和故事,兜脑子里也许早已呈现出了与那些词句相对应的“画面”了。在我看来,这才是“理解”在形式上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这种脑袋里映射出的、兜自己体会到的、与词句相对应的“画面感”,比起让她被动地、机械地记住看似表述更加“精准”、却可能会严重束缚到孩子丰富想想力的词句的字面解释要珍贵的多。

    由此,我想到日常生活中,兜的“词汇量”基本是跟她说话的速度及当时的理解能力同步增长的。一岁开始兜学着说话,从单字蹦到词再到句。这期间,儿歌、成语、古诗、三字经、世界各国的国家名称......不管她听的懂听不懂,我都念给她听,她倒也乐意听。一岁三个月的时候,兜的说话能力还仅限于单字或词,但一首新的四句古诗只需给她读三遍,她就能在我读的时候顺口接出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再大一点,一岁半左右,会连贯的说一些短句了,那些之前听的东西便自然而然在她口中连成了句,连成了段,连成了篇。不仅如此,因为有了之前的积淀,兜虽年纪小小但却经常会冒出很多充满 “奇思妙想”的“兜言兜语”。一岁七个多月,洗澡时用毛巾给她擦头,她看着镜子里高高竖起的头发,说自己是“挖土机发型”;上厕所时,看到地上被风刮的摆来摆去搭在绳子上的浴巾的影子,兜说“影子荡秋千”;看着爷爷运动裤上的李宁标志,她说“裤子展翅飞翔”;看见墙上插的液体灭蚊灯,她说“灭蚊灯在充电”......两岁多的时候,带兜在中州大道散步,有个老奶奶夸她“长得齐整”,她听后露出羞涩又有点自豪的神情,我很好奇兜对于“齐整”这样不属于“郑州语系”也不属于“濮阳语系”对我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的表述作何理解,过后还专门问兜“那奶奶怎么说你呢?”她按照自己掌握的语言习惯变换了“排列组合”说“奶奶说我长得好整齐。”我笑着问你“那是什么意思?”兜又说“奶奶说我长的好美呀”......包括到现在,兜听到我平时说“简直太棒了”就见样学样地在自己不想继续拉臭着急要去看电视的时候说“我简直拉完了”;在请我陪她玩玩具又怕我不会玩时说“我先给你演示一下,你看我示范”;周末,姥姥姥爷要带兜出去玩,她却想让我陪,站在门口幽幽地说“妈妈不陪我我会伤心的”,我只好换了衣服带她出去,兜躺在广场石头台子上晒太阳,中间跳下来准备从衣服兜里掏个东西再躺回去,一抬头却发现我已坐在上面,愣愣地质问我“你怎么'突然'坐我的位子?”......

    类似这些,我想说的是,孩子对于语言的掌握,不只关乎文字,更依赖于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兜有她的接受程度,我有我的评判标准。无论她表述是否准确,理解是否到位,我想,那都是兜自己的体会,跟她的年龄和阅历相匹配的体会,我不想刻意地去“纠正”。我要做的是,一边充分享受兜看似“无稽”的“兜言兜语”的魅力,一边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协同能力”的家长——耐心陪伴,耐心协助!但前提是,不干扰她建立自身的阅读兴趣,不打破她把握自身阅读体系的节奏。如此而已!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