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甘伯伯去游河
(嘟2岁5个半月)
最初在彭懿先生《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读到这个故事,后来看到书,感觉内容非常亲切温馨,但画面相对朴素、情节简单平实。一直在想,那些看惯了色彩鲜艳的图画书、听惯了奇特有趣故事的孩子,不知道是否会喜欢这本《和甘伯伯去游河》。
那天去校信通书店,正好看到它在书架上,就选了一本,拿回家给嘟看。晚上先快速地给嘟读了一遍,他又要求讲第二遍,还有第三遍……若干个星期之后,书已经还了,但嘟还经常提起它,在说话中“引用”其中的内容。嘟妈在想,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为什么嘟就那么喜欢呢?
故事简单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甘伯伯去游河,两个小孩子以及兔子、猫、狗等小动物相继出现,简单的故事展开了。他们对甘伯伯相似的请求,“我们跟你去好不好?”“我也一起去行不行?”;甘伯伯相似的回答“好是好”“行是行”,以及相似的规则“只要你们不乱吵不乱闹”“ 但是你不能乱蹦乱跳”。到后来大家忍不住抑或忘了约定,再现了和之前相反的动作,直到把船折腾翻了。还有画面结构的相似性,左边是黑白色的全景,右边是彩色的个体,等等。这种重复、规律、可预料的句式和情节,多么让小朋友们喜欢啊,他们快乐地去猜测和想象下一页的内容,享受这个小小的创造的过程。
谁不喜欢跟甘伯伯去旅行呢?作为孩子,尤其是男孩,似乎对运动的、有特殊功能的交通工具特别感兴趣,如小汽车、飞机、轮船这些在玩具中占很大的比重。而跟着甘伯伯的小船,谁不期待着遇到很好玩的东西呢,比如一个蝌蚪,一条小鱼,一只飞鸟……还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在儿歌里“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在甘伯伯的船上,小孩的吵闹,小兔子的蹦跳,小鸡的扇翅膀,小羊咩咩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书上、电视上、生活的环境里是很常见的,让孩子们感觉到非常亲切,如同熟悉的伙伴一样。并且,在甘伯伯的船上,小动物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声音和动作,有的是孩子们所了解的,再温习一遍,久违的亲切;有的则是孩子们不了解的,在这个故事中习得新的知识,很有成就感。和生活体验相关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相关的声音和行为,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淘气的自我。和船上的小动物一样的,是现实中的孩子,他把饭洒满餐桌,他让杯子落地打破,他把玩具拆坏又要求“安上”,他明明答应的事情却说变就变。招惹猫的狗,来回晃的猪,乱踩东西的牛,简直就是不停折腾、一刻不愿安静的孩子。在书里,孩子可能读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自我行为映射到小动物身上,他得到了共鸣。
大朋友的认同与理解。书中的甘伯伯,不知道是什么工作,家庭成员还有谁,长得似乎也不帅,甚至没有头发。但他却得到了孩子的喜爱。甘伯伯是那么和蔼,他欢迎每一个走上船的孩子,只要他们答应一个小小的条件;甘伯伯是那么亲近,他知道孩子们的内心,还有他们容易犯的小错误;甘伯伯是那么理解孩子,“闯祸”后是那么包容,还陪着他们一起晾干衣服;甘伯伯是那么爱孩子,带着他们去玩、去冒险,还招呼他们回家好好吃了一顿,一口气玩到天黑。
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有甘伯伯这样的大朋友,跟着甘伯伯的船走在河面上,看着两岸的风景,嬉戏的鸭子,吃草的羊,跟很多小朋友一起,走到美丽而奇妙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