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很多事情我自以为干得还不错,颇受好评。原因何在?细细想来,应该归因于自己属于比较勤奋的一个人,舍得下力气,舍得付出,舍得投入,因此,有些事情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中还真就有些眉目了。
比如博客,因为自己从小就比较喜欢写作,一旦找到了一个可供自己挥洒豪情的舞台——校信通,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得点空闲便去侍弄它。天长日久,竟也初具雏形了。
起初,我
经过这次活动,我对校信通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方便家校沟通,还注重学生阅读,挺好;更重要的是,校信通的屏蔽做得非常到位,既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不良信息,更没有其他网站那些不堪入目的画面,非常适合孩子登录。我便担当起校信通的义务宣传员,号召更多的家长以及身边的朋友加入这个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网站。
再后来,我们班同学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写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便经常把孩子们的一些好的习作拿来粘贴在我的博客里。但仍然局限在我们班小范围内。
去年5月,校信通再次举办了“好书相伴,清凉一夏”2008暑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我又带领孩子们参加了。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孩子在书的世界里旅行,在书海里遨游。
开始,我依然延续前路:每天打开电脑,直奔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查看博客,给学生和家长的文章点评,偶尔写篇文章,但只是孤芳自赏,因为光顾的不多,留言的更是凤毛麟角,被推荐的文章也屈指可数。我有些着急,便请教马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告诉我,要多多浏览别人的文章,要建立自己的圈子,要取得别人的支持……我明白了,这和我们平常的交往实际是一码事: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于是,我的日程里又多了一件事,欣赏别人的佳作,发表自己的拙见,邀请别人来访并发表高见。我还给自己订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在我家门前停过的,不管有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一定回访并发表拙见。但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耗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每天,除了一日三餐,除了必要的采买和家务劳动,除了去照顾偏瘫的母亲,除了不得不参加的应酬,我大块的时间都给了校信通,都在耕耘自己的百亩园。但辛苦没有白费,慢慢的,到我的百亩园参观并发表高见的越来越多,我也欣赏到一篇篇佳作,领略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更见识了一个个文坛高手和后起之秀。受到他们的感染,我也开始增加发文的数量,并期盼着“xxt荐”多多出现在我和孩子、家长的文章前面,终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徽章出现在我们的博客里。
去年11月,校讯通举办了第三届书香班级评比活动,我再次带领同学们参赛。受
常听同事说:“你们班的家长真好,那么配合你的工作。”这话可能有些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还应该得益于我的勤奋。因为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甚至是寒暑假,我都没有间断过登录博客,发表文章,书写评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但隔三岔五,我总要写点什么。这样孩子们总
相反,我也走访过一些圈子,看到学生发了不少文,但鲜有评论,甚至许多篇文章都无人问津,试想,日子一长,孩子哪里还有积极性,哪里还会不停地发文呢?因为他们的劳动没有得到承认,他们的文章无人点评,他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家长朋友每次走进这块园地,看到的只是一些孩子稚嫩的未经雕琢的习作,而缺少一些指导性、建设性的文章,时间一长,他们也会打退堂鼓的。
因此,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妨勤奋一些,亲自写写文章,多多浏览别人的大作,点评点评学生的习作,亲身体验体验其中的甘苦,享受享受其中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又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搭建了一个和家长交流的平台,一举数得,何乐不为呢?
为了让我们懂得尽可能多一点,为了不误人子弟,为了不贻笑大方,我认为,我们唯有勤奋,唯有不断学习,唯有笔耕不辍。
因为我深信——勤能补拙。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勤奋和认真,我收获了许多:
1、班级圈子不断扩大,吸纳了许多圣贤,结识了许多朋友,加入我们班级博客圈的友人已达103人;
2、校信通架起了家校连心的桥梁,让我们和家长的心贴得更近了,也让家长了解到教师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工作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开始体谅老师的难处,自觉自愿地分担我们的忧愁了。去年的校秋季运动会我们借用的是幼师的场地,要带着一年级学生搬着凳子走到那里,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恰好是周六、周日,因此好多家长放弃了休息和娱乐,为我们的孩子保驾护航,一连就是三个半天,但家长朋友毫无怨言;开学初,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建立电子学籍,大量的信息需要输入,大量的表格需要填写,近80张照片需要粘贴,又是我们的家长朋友鼎力相助;他们是张舒童、赵景言的妈妈。当得知我布置展版一直忙到晚上8、9点时,谢淇翔的妈妈马上在博客上发文号召家长朋友协助老师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写博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涌现出翔翔的家长、大手拉小手、景言的家长、舒童妈妈、南男家的秘密等热心写博、评博,不断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的优秀家长;也只因为此,我们班一下子涌现出三个书香家庭,而全省只评出93个。
3、通过写博,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的语句越来越通顺;描写越来越具体;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优美;篇幅也由短变长,孩子们的文章被推荐的越来越多;我们班的王雨栖已经发文130多篇,侯万里由开始的不足百字到现在已经能文通字顺写上二百字;王子涵由开始的记流水帐到现在能抓住重点描写;焦屹林现在已有多篇文章被推荐,他的目标是阅读天使、学生博腕儿;张舒童还根据漫画《三毛流浪记》编起了故事,至今已编了30多个故事,而且注意了篇与篇之间的衔接…… 因此被评为阅读天使。
4、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接触了许多经典名著,读到了不少好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班孩子看书最多的冯子蘅已达40多本(已看完30本,其余的是看了一部分);任昱昕看了30多本,郭熙铉、侯万里看了20多本,任郑道、谢佳锐、赵景言看了十几本;最少的也有两本。孩子们看的书种类繁多,品种齐全:上至天文,下到地理;远到《上下五千年》,近至《福娃的故事》;大到《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小到《毛毛》、《幼儿画报》……孩子们都有人在读。朱千妤捧起了《环球探险》;谢淇翔偏爱《环球旅行》、《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钱泽森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子龙喜欢《机器人总动员》、《视觉大发现》;王雨栖爱看《游戏里的科学》;李梦璠读了《百科全书》、《三字经》;赵景言居然看了《艺术创想》;陆宇函喜欢《动物朋友》、《昆虫记》;于炜豪读了《名侦探柯南》;任郑道看了《培养良好心灵的故事》、《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故事》、《柳林风声》……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5我不但带动了孩子、家长,更带动了我身边的老师,现在我们一年级组的四位老师都已行动起来,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每天的话题都不离写博、评博。我们办公室的电脑更是片刻不得休息;更可喜的是韩老师还把自己老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在我们外出或是忙碌的日子里,他便主动点评班级博客……
6 、最大的收获是孩子们喜欢上了诵读,爱上了读书,现在我们全年级人手一册《全阅读》,每天坚持背一些东西。目前我们班绝大多数孩子背诵了80多首儿歌或童谣(大部分选自《日有所诵》)。 这对于孩子们亲近母语,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大有益处。
7我们在这个园地里,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领略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教育教学方法;还体验到了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甚至是爱情;更见识了许多才高五斗、学富五车又极其关心教育、关注孩子的家长朋友,还有那些才思泉涌、天赋极高的孩子以及那些笔耕不辍的大大小小的博友们。
只要手不离书,只要笔耕不辍,我坚信,更多的惊喜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呢!
可能有人会说,你运气好,碰上的学生好,家长素质高,其实不然。我们班做小生意、开个小店维持生计、卖烧饼夹菜的不乏其人。我想告诉各位的是:成绩的背后我付出了许多许多,除了必要的家务活,除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五晚上、周六白天照顾已偏瘫五年的母亲,除了必要的应酬,其余的时间我基本给了校信通,基本是在耕耘我的百亩园。我的原则是自己圈子内的每篇文章我一定要给予评论,孩子的不足我要指出,来拜访我的朋友我必定回访,并发表自己的拙见;而且经常写一点东西,让家长朋友和我的学生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老师也在努力,老师时刻在关注他们,不断给他们激励和动力。记得运动会的第一天晚上,虽然很累很累,但我还是第一时间发了一篇文章《有趣的运动会》,家长朋友看后,很受鼓舞,及时评论并发文。家长朋友还经常提醒我:老师,早点休息,不要太劳累;老师,悠着点……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由此可见,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品学取决于教师的德才。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六七岁的娃娃单纯幼稚,他们的心灵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就看做老师的怎样在上面涂抹着色。而孩子的品德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
由此我又想到了去年上半年师校长在书香寒假,香满博客上总结的那段话:“我校开展书香班级、阅读活动的评比,这不只是为了拿几个奖,得几张证书,拥有几本图书,它的最大收获恐怕还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后……”
的确如此,但愿我们的孩子若干年后,回忆起难忘的学生时代,能自豪地宣告:我的童年没有虚度,我们度过了一个色彩斑斓、充满书香的童年。
愿我们的孩子终生选择与书为伴,愿每一个孩子勤奋而努力,因为成才的乐章只能由勤奋者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