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们在校本教研中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学生不爱举手作为一个教学现象许多教师都遇到过,但象这位老师一样动脑筋想办法的却不多。希望老师们读读本文,或有不少的帮助。
解开学生不爱举手的心结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年级越高越不爱举手,甚至出现了“打死我也不举手的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十分困惑。不爱举手是不是年龄增长“惹得祸”?针对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就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回答。
1、你上课爱举手吗?如果你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是不会呢?还是另有原因?你的顾虑是什么?
2、你在怎样的情况下会爱举手?
3、你遇到过没有举手被老师提问的事吗?你当时有什么感想?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只有8%的学生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92%的学生不爱举手,把举手当成一种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不会,而是怕回答错了,可能招来同学甚至教师的嘲笑、讽刺,心理害羞、胆怯,感觉课堂缺少交流,气氛紧张。同时也有同学认为,反正答案我已知道了,举不举手回答问题已不重要,因而不爱举手。
学生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有以下几种情况学生爱举手:1、在气氛宽松时;2、在多数人举手时;3、在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时;4、问题有趣味,有挑战性时。
对于第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遇到没有举手被老师提问的事,有95%的学生对种做法十分反感,而且普遍认为这样被点名,是因为没有认真听课才被老师点名的,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很多的学生还在思考之中,突然被点名,打断了他们原来的思路,结果答不上来,很难堪,由此对举手产生逆反心理,原来那一点可怜的举手热情也被封杀了。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学生甚至教师对举手回答错误情况的认识不正确,导致举手回答问题成了学生的一种思想负担;2、教师所提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参与。这两个原因可以说主要都不是学生造成的,而大部分恰恰是教师引起的。学生不是不想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害怕举手回答问题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回答错了,只要同学和老师不笑话我,我保证每次上课都会举手。”所以,要解决学生不爱举手(实际是不敢举手)的问题,要从教师身上找突破口。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举手。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就与朋友讨论问题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相互交流的渠道畅通。同时教师要诚恳地对待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在情感上都要予以保护。让学生明白只有观点的不同,没有嘲笑,没有情感歧视,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是举手回答者的内容,而不是去关注回答者本人其它的情况,这样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
二、明确举手意义,让学生肯举手。
教师要对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同时向学生阐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与站起来说出答案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要想今后发展好,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从自身的发展上,认识到举手回答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举手,进而积极主动地举手。
三、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爱举手。
问题质量不高是学生不爱举手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质量不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问题太易或太难,学生不爱解决或无法解决;二是问题无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爱参与。一是要设置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得出答案,让学生体验到举手回答问题的乐趣,进而爱举手;二是要多设置一些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的问题。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想法就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质疑的过程中,直至问题解决,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至于谁举手回答了问题,怎样举手回答问题已不重要了,使学生自然忘却举手这个形式,这时举手的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学生乐于举手回答问题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