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子的视力不是太好,所以平时在家我们尽可能的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可又害怕像他这样的年龄该获得的知识无法从媒体中及时得到,于是我和老公想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万全之策——给儿子读书。 说干就干,记得那时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认识的字还不多,我们给孩子买来了一套《百科全书》。先挑一些我们认为容易理解又比较有意思的内容读,让儿子认真听,读完之后提出一些小问题让他回答。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儿子对里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听得那叫津津有味。我和老公就成了儿子的播音员,往往是一人读累了换另一人接着来。就这样,读着读着,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也正是这样,误打误撞响应了某位教育专家的“关掉电视,捧起书本”的号召。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做法,在不知不觉中竟把孩子引领到了阅读这座迷人的殿堂。 慢慢的,随着儿子拼音学习的结束,儿子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他已经不再只满足我和老公的“播音”了,开始强烈要求自己阅读。于是我们到书店又买回许多适合小学生读的带拼音的书籍。再接着,儿子已经能完全脱离开拼音了,阅读的范围也在渐渐扩大。我和老公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儿子的记忆力出奇得好。看过的内容差不多都能记下来,哪篇文章在哪本书上,在书上的哪个位置,文章的题目旁边配有什么插图,都记得清清楚楚,让我们都不由得暗暗佩服。 因为有了阅读,儿子不仅知识面拓宽了,日记也写得象模象样了,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语句通顺,意思明了,还时常“蹦”词儿。有一次,儿子给我讲岳飞的故事,讲到岳飞小时候能拉动三百多斤的大弓,问我信不信?我说有点不太相信,儿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应该用“半信半疑”表达自己的意思! 阅读更象是一盏明灯,引领着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孩子的眼界也因此开阔了很多。班里的一次语文公开课讲的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老师在提问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的问题时,儿子洪亮地回答:“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好多好多的淡水湖,因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太少了!”这个回答让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称赞。我深深的知道,这都是阅读的功劳,是阅读教会了儿子许多许多我们想不到的东西。
阅读还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第一次读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儿子甚是兴奋,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讲给别人听。于是那天在学校玩的时候,碰见几个同事,儿子就开始了自己的故事演讲。可谁知他的演讲并不顺利,因为在他讲完故事后,有两位叔叔向他提出的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儿子回家后问我和老公:“林则徐的儿子叫什么呀?”原来是这个问题呀,我们知道其实是同事逗他玩的。可是看着儿子一脸的认真相,我和老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我说:“书上也没说林则徐的儿子叫什么呀?”“那要是两位叔叔下次再问我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呢?”还是老公有办法:“你说林则徐的儿子姓什么呀?一定是姓林吧,那林则徐的儿子不就叫小林吗?”儿子点点头,看来他对这个答案挺满意。我和老公互相一看,都笑了。 有一句话这样说:“会阅读的孩子不一定会写作,但不会阅读的孩子一定不会写作。”可见阅读在孩子的学习中起了多大的决定作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长大后都成为作家,但是我们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能够开阔眼界,能够了解到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