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赵国的兵有啥不一样(我给儿子讲历史36)
五大灰太狼瓜分羊村的图谋破产之后,暂时放下了羊村。这给喜羊羊赵武灵王宝贵的喘息之机。
如果当时这些恶狼不走,拖上几天,或者是腾出手来把自己临时拉过来的盟友各个击破,赵国内部准备得再充分,恐怕也免不了一场恶斗,这对于刚刚当上村长的赵武灵王来讲,绝对是一次打击。
在跟随父亲征服草原之时,赵武灵王就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别人有不如自己有,口才好不如实力强。如果实力够的话,自己当时根本就不用去求韩国和宋国,也不用低三下四地给越国和楼烦送礼,有本事你就来,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灭一双。
怎么提高赵国的实力?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把军事搞上去。把军事搞上去,最核心的是要把战斗力搞上去,提高将官的指挥能力和战士的单兵作战能力,而不能把精力花费到文工团、疗养所、书画院上,必须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全神贯注抓战力。
赵武灵王的手下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组团到国外去实地考察一下,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赵军的自身特点,走一条具有赵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赵武灵王立马否定了这个人的建议。此人无非就是借强军调研,免费出国旅游嘛,典型的假公济私。赵武灵王说,刚才那个谁虽然是动机不纯,但也说出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赵国特色。赵国特色是什么?
大臣肥义马上分析说,赵国士兵中很多与北方草原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血亲关系,比中原地区的士兵要勇猛。这是赵国的特色,也是赵国的优势,因为他们的骑射水平比中原地区强得太多了。不过呢,他们与真正的戎狄兵相比就差得太远了。我们要学习,就得向戎狄兵学习。
肥义本身就是戎狄人,得到了有戎狄背景的楼缓、仇液等大臣的赞同。而赵国宗室的人则是不同意向胡人学习,虽然他们的祖上经常与戎狄通婚。说白了,他们怕纯正的戎狄人把持朝中权力。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
赵武灵王知道,改革实际上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于是他决定先搞试点,等搞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再推而广之。
他改革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让羊爱上狼。招募胡人骑兵充当教官,或者直接充当士兵,与赵国的士兵混编。因为赵国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秦国和燕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居然在军队中得到了融合发展。试点部队的战士们一改过去的宽大衣服,一律改成了适合马战、步战的简洁实用的“胡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
试点很成功,这支由老大亲自抓的军队战斗力果然强悍。他们克服了过去的骑兵机动性、冲击性不强的弱点,又改掉了胡人固有的纪律性不强的特点,打造出了一支铁血之师。
是狼还是羊?总得拉出来骝骝。于是赵武灵王带着这支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人的信心。赵武灵王又带兵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随后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这一路走来,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竟然无一败绩。
有了足够强大的成绩作证明,再加上赵武灵王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教育引导,赵国上下很快就“胡服骑射”达成了一致,赵武灵王也就推行“胡服骑射”颁布了第一号主席令,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
自此以后,“华夏贵、戎狄卑”的传统观念被打破了,不管身份贵贱,只要武力值高、有军功就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尚武重义、不屈不挠成为赵国人的一大鲜明特色。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已成为一种传统。每每遇到外族侵略,燕赵人最为顽强。比如抗日战争当中,晋察冀就成为敌后抗战的中心。
史书上都说,秦军是虎狼之师。那么赵军与秦军对决,结果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