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批注。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或者自己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可以做下符号标志,例如:问号、叹号、三角符号等,也可以是文字性的,即在这些句子的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三言两语即可,只要是阅读产生的真实感受都值得一写。
我的建议:批注这一读书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稍有难度,需要借助家长的帮助,我们可以慢慢的渗透给孩子,比如:共读的时候,读到某一个地方,孩子高兴的时候你可以打上一个叹号,孩子有疑问的地方,可能会向我们问一些问题(可能会是你想当然之中的,也可能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的)那么,就抓住这个机会,把孩子的问题记下来(本子上或者相关语句、段落旁),打上问号,后文有解答的就引导孩子认真听,自己来解决。如果后文没有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做家长的一定要仔细、用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表情、态度,做必要指导。这样一篇好的故事或者读物,就不怕孩子没有收获了。
当然,在批注阅读中,如果有了您在率先示范,久而久之,孩子的批注习惯就会应了您的心理走向——“有心插柳”,从而“柳成荫”了。
2、 摘抄。
在阅读的过程中,当你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我的建议:读到写得好的地方,就可以摘录下来(可以专门准备一个摘抄本)。摘抄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只求“量”。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可以每次从文中摘录三两句就可以了,没必要长篇大论的,三二百字地摘抄,因为要考虑一年级的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只强调“量”的积累,或者把摘抄当做走过场,而忽视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你应该关心的是孩子通过阅读,真正地读懂了什么,喜欢那些词语、句子或是段落内容。哪怕孩子阅读完之后,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一个词的大概意思就好。所以,只求多,只会让被动的摘抄失去真正的意义。
3、 仿写
这个要求,相对而言有点高。就是让孩子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仿照着内容或者写法特点,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实际体验另写一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能进一步提高阅读兴趣。
我的建议:一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可能会是一个小故事、一首儿童诗或者一首童谣),这样读后再仿写,适合孩子的特点,应该把握的比较准确。这也需要家长的帮扶,比如启发和诱导,孩子的“作品”就会水到渠成”了。
比如:我们班的淘淘在读《日有所诵》中的一篇《标点符号》时,就根据自己的家庭也创作了一篇《我们家的标点符号》,这有赖于妈妈及时地在孩子阅读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点拨。
附原文:
《标点符号》
丁云
妈妈是逗号,
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爸爸是冒号,
发号施令威风得不得了。
我是省略号,
说话有点结巴总是惹人笑。
那爷爷呢?
唉!还躺在医院里,
那他只好当病号。
听她读完,全家笑作一团!淘淘奶奶70多岁了,也听到津津有味,听完了问:“淘淘,这里面怎么没有我呀?”“奶奶,别急,我再给你读一遍噢”接着淘淘又认真的读了一遍,“还真是没有奶奶呀!不行,奶奶,我给你改改吧,你听啊......”
“奶奶是逗号,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奶奶,把你放第一个,怎么样?”奶奶高兴的直笑!
“妈妈是冒号,发号施令威风的不得了。”说完,冲我做了个鬼脸,这家伙,我有那么厉害?
“我是省略号,可我说话不结巴呀?”
我赶紧提示:“你看省略号,一个点一个点的,还像什么呢?”
“哦,我是省略号 ,
“爸爸是......”女儿略一想,
“爸爸是句号,什么是都有他来拍板定案。”
哦,不错,爸爸高兴地直点头!
“爷爷一直是病号,不过现在不在医院里,在天上了,他应该也能听得到。”
于是,经过淘淘妈妈的用心整理,孩子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我们家的标点符号》
淘淘
奶奶是逗号,
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妈妈是冒号,
发号施令威风得不得了。
我是省略号,
正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着。
爸爸是句号
什么是都有他来拍板定案
爷爷一直是病号,
不过现在不在医院里,
在天上了,
他应该也能听得到。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相信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更不可思议的想法存在。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要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记住,如果你是位“伯乐”,孩子一定会成为“千里马”。所以,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种子的力量!
4、 读后感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
我的建议:读完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会有想法,虽说在1000个孩子中间暂时不会出出现1000个哈姆雷特,至少会有500个之多吧!在孩子的小小世界观里,毕竟也有孩子独特的一面,每个孩子的想法、看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要是孩子的内心感受,都是值得鼓励他写下来。亲子共读后,您可以通过共同探讨的方式,和孩子在共读后交流读书感受和收获:譬如,在读过《爷爷一定有办法》后,(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问题)你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一步步来猜一猜:爷爷把这块布料又做成了什么?读完后,引导孩子想象另一幅画面,当爷爷把一块废弃的布料扔掉后,被老鼠一家捡到了洞里,他们会拿这块布料做些什么呢?(孩子一定会受启发于爷爷的办法)可以说是一个延伸,也是让孩子在拓宽感悟。问题解决后,孩子的读后感就出来了。虽然是经过循序渐进牵引出来的,但是确确实实是孩子阅读后的真正体会和感悟。
我国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指做阅读笔记。善于阅读者总是书不离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及烂笔头"。做阅读笔记有助于孩子巩固记忆,积累有用资料,提高理解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故而,请您在指导孩子阅读时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