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不想飞的鹰作文

2017-10-07 
不想飞的鹰今年暑假,小侄子耀耀到我家过暑假,带来了一项作业:看十本书,写九篇中心思想,一篇读后感。我一听吓
不想飞的鹰
今年暑假,小侄子耀耀到我家过暑假,带来了一项作业:看十本书,写九篇中心思想,一篇读后感。我一听吓了一跳,十本书哎,以一本《鲁宾逊漂流记》为例,要想认真地看完,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估计最少也需要3天时间,再想写出一篇读后感修修改改的也需要两天时间。五天完成一篇作文,要五十天才能写完这项作业,还有时间干其他的事情吗?想了想,我请耀耀在儿子的绘本里挑书,绘本比较短,而且很有趣,大概一天就可以写一篇。
第一天,他选择了《不想飞的鹰》,在叙述完故事的大概情节后,自己的感想大概是只有勤奋练习,才能飞起来。我摇了摇头,问道:“这只鹰是什么时候到鸡群里的?”
“很小的时候?”
“学者第一次要它飞的时候,是在什么地方?”
“学者把他举在空中。”
“第二次呢?”
“在屋顶上。”
“第三次呢?”
“在高山顶上。”
“头两次,鹰低头看到了鸡群又回到了他们中间。第三次,鹰看到了什么?”我让耀耀打开书大声地的念。
“太阳升起来了,给山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一切都笼罩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到达山顶后,学者再次把鹰高高地举起。‘鹰,你是一只鹰,你永远属于天空,而不是地面。展开翅膀,飞吧!’鹰环视着四周,身体在不停的颤动着,仿佛有一个新的生命正在注入它的体内——但他依然没有飞起来。这时,学者把鹰放在金灿灿的阳光里,让它独自站立在那里。突然,鹰张开它那巨大无比的翅膀,发出一声真正的鹰的鸣叫,腾飞了起来。他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再也没有回来。”
读完后,我继续问“鹰第三次和前两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前两次它看到的是自己的同伴(鸡群),第三次是金色的阳光。”
“那你说说,鹰为什么最后会飞起来?”
“前两次它看到鸡群,总想着自己是一只鸡,想和它们呆在一块儿。第三次,它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所以它想要飞。”
“对呀,只有当你站得高,看得远的时候你才会想要更高更远,如果你总是跟鸡呆在一块儿,即便你是鹰也会觉得自己是一只鸡,这跟勤奋有什么关系呢?”

耀耀没有说话。后来的几篇文章,他仍然犯了这样的毛病,他的认识并不是作品所表达的。只有在看《弗洛格是个英雄》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自己的话:“我怎么不觉得弗洛格是个英雄呢?明明是老鼠救了他们?”

我很高兴,鼓励他就此写下去,可是最终他没有写。跟书上写得不一样,能行吗?不挨批吗?

我想,这大概跟现在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答案有分不开的关系吧。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很多孩子大至扫一眼文章就对号入座,没有观察,不会欣赏,更没有思考。不仅仅是他,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毛病,他们有强大的记忆能力,而没有思考能力。
鹦鹉学舌说得再好,也只是一只鹦鹉,而人类是能够创造的!鹰不是不想飞,而是他不知道自己还可以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