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教学设计之二
统 计
教学内容:统计:一格代表多个数据。
教学目标:
1、认识一格代表多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正确的填写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发展统计意识。
2、借助具体情境,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情境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平衡试验,很多同学课后不断训练,试验成绩也越来越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试验情况吧。
三年级六班同学转圈平衡试验成绩
姓名
圈数
姓名
圈数
姓名
圈数
姓名
圈数
姓名
圈数
张凯
30
冷思谨
17
刘甲申
16
谢启东
17
王厚昌
17
王阔
33
李仪秦
18
尹晨宇
15
盛好靖
22
陈烨桐
23
庞浩然
30
王思沅
31
秦灿灿
23
李涵宇
27
吕博傲
29
刘朝鑫
28
梁雅欣
20
张善佩
22
高晶晶
28
荣艺帆
18
王浩
15
管晓悦
23
程宇航
29
宋雅文
23
裴思盈
16
谢启乐
27
何沛泷
24
邱照科
10
王含月
41
裴诗昱
13
王梦瑶
19
巩亚鑫
21
马裕博
14
孙凯
20
庞自松
27
胡梦珂
18
李泽同
32
房善崇
15
闫展非
22
徐佳硕
10
张征
19
张艺耀
20
崔宇飞
35
姚慧聪
18
王金涛
24
贾士博
17
张晶
16
晁家伦
38
李欣洋
25
管庆涛
22
教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上节课在转圈活动中认识了一格代表1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出示训练后的转圈实验成绩,学生会在自己的进步中感受活动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教师:要想知道转多少圈的人最多,转多少圈的人最少,怎么办呢?
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
2、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先说一说这么多数据怎么整理?(分段)想一想怎样分段,然后再统计人数。
根据数据的多少,需要把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圈数
14圈及以下
15至19圈
20至24圈
25至30圈
31圈及以上
人数
4
16
14
10
6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展示填写的统计表。
【设计意图:从原始数据来看,最高数字和最低数字相差较多,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如果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整理统计表,会出现很多列,不好比较。从而明白数据相差比较大时需要分段进行整理,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对统计表进一步认识理解。】
3、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出示统计图,学生尝试把统计图的横轴、纵轴填写完整,出现问题可以先小组交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想办法。
根据学生的解决情况,重点解决:格子不够用怎么办的问题。
教师:有时候根据需要,一个格子不仅可以代表1个数量,也可以代表2个、3个或代表多个数量。一格应该表示几个数量要根据数量的多少和实际情况来定。我们来看:这幅图中你认为一格代表几个数量比较好呢?为什么?
学生填写完整,再根据统计图说一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认识了一格代表一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的多少思考、交流,在认知的冲突中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可以代表多个数量,这样学生自己发现、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小结。
观察统计图,说说这节课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说一说。教师:条形统计图可以一格代表1个数量,也可以一格代表2个或多个数量,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者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等。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填,再回答问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二个问题,感受统计的作用。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观察统计图,说说这个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明白:如果起始数较大时,可以在统计图的下面用曲线表示。
4、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中的四道题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就行练习,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
统 计
圈数
14圈及以下
15至19圈
20至24圈
25至30圈
31圈及以上
人数
4
16
14
10
6
(条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