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一)
《论语》对中国来说,是妇孺皆知的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卓越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自汉代以来,读书人就一直将它奉为必读之书。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迪。宋代的赵普号称“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论语》对后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论语在教育学方面有很多的精辟论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语言简单朴素,寓意博大精深。下面我就《论语》学而篇中有关德的认识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翻开课本,学而篇第一,满以为本章阐述关于学习之类的论述。然而细读起来才发现,关于学习的论述只寥数语,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却是大段论述。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今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就像张校长在总结时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有《论语》的影子,你一不小心就会用到论语中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正说明了《论语》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在提醒着我们,规范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为人尚且如此。为师,更应该注重师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言教不如身教的实践说明了一切。
在以后的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要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也要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孩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