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帮女儿解一道数学题作文

2017-02-17 
帮女儿解一道数学题 昨天单位有事去了商丘,等往回赶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还没下高速,女儿便打来了“求救”电话

 

 

 

帮女儿解一道数学题

 

昨天单位有事去了商丘,等往回赶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还没下高速,女儿便打来了“求救”电话:

“爸爸,学‘鸡兔同笼’了!”女儿的话说得非常“短小精悍”,也可能只有我们父女彼此之间才能听得明白。

因为‘鸡兔同笼’这个著名的古代数学命题,早在女儿四年级时我就不止一次地给她讲过,所以女儿认为我应该能听得明白,说话才这么简短。

“不过有一题我还是不会做。”女儿话语里又透着些无奈。

现在五年级的数学题目,有的还真是不太容易做。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对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

“电话里听不太清楚,等我到家再说吧!”我回答女儿。

等回到家一看才知道女儿说的是《课堂训练》上的一道题。原题是这样的:

试卷上共有20道题,做对一题给5分,错一题扣2分,不做得0分。一学生考了64分,已知该学生做错和没做的题一样多,问该学生做对的、做错的和没做的各有几题?

我看了女儿的数学教材,目前她们学的是第六单元“尝试和猜测”,本单元所举的例子就是古代著名的数学命题“鸡兔同笼”。

我与女儿共同分析了一下,该题如果运用她们目前正在学习的“尝试和猜测”知识去做,相对简单一些。如用解方程的方式也能做,而要用列算式的方法相对就难多了。因为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就牵涉到两种事物,即鸡和兔,而本题则涉及到三种事物,即做对的、做错的、没做的,有点像是“鸡兔鸭同笼”的问题了。好在我经过冥想苦想将该解了出来,下面就将三种思路均记录下来,希望对与女儿同年级的孩子有所启发。

一、尝试和猜测。既然学生考了64分,那么他做对的题乘以每题分值5分应该在64分以上,即至少是14X5=70,也就是说做对14题以上。如果是这样,根据题意还有3题错误,3题没做,70-3X2=64,这种尝试和猜测恰好完全符合本题的要求。也就是说:该学生做错的题数为3,没做的题也为3,做对的题数就是20-2X3=14。如果这种尝试不能符合本题要求的话,还可以继续再尝试:做对的题是15、16。。。。。。,直至完全正确。该题如果设计一表格,会更为清楚明了。

二、巧解方程。可以先设该学生做错的题数为χ,那么没做的题也为χ,做对的题数就是20-χ-χ,亦是20-2χ。依题意知:

(20-2χ)X5-χX2-χX0=64

通过解方程,X=3

即:该学生做错的题数为3,那么没做的题也为3,做对的题数就是20-2X3=14。

三、发散迁移,巧列算式。

既然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就牵涉到两种事物,我们可以将涉及到三种事物的该题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具体转化方法:该题既然“错一题扣2分,不做得0分”,又已知“该学生做错和没做的题一样多”,我们就可以把做错的和没做的都看作是做错的,同时把做错一题扣2分改为扣两者的平均值 1分。

这样一来,该题就转化为只涉及到“做对的和做错的”这两种事物的“鸡兔同笼”问题了。

然后再假设该学生20题全做对,那么得分就是100分,而实际是64分,相差36分。原因是把本该扣除1分的题,当成增加5分,也就是一题多算了6分。总共又多算了36分,所以算错的题数就是36÷6=6。

根据开始的转化,也就是6÷2=3,即该学生做错的题数是3,那么没做的题也是3,做正确的则是20-6=14。

算式为:(100-64)÷(5+1)=6

五年级的小博友们,你们看明白了吗?如果我介绍的还不够清楚的话,可以给发送“小纸条”或点击“我要评论”,方式不限,共同切磋,共同探讨,以求真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