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歇后语与关羽文化
导语:中国民间流行的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于三国人物和故事长久以来广为流传,歇后语中有不少说的就是三国人物和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歇后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
董卓进京——没安好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庞统做知县——大才小用。
曹营里的徐庶——人在曹营心在汉。
吕布来到白门楼——死到临头。
这些歇后语里的三国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史实依据,拿来作为比喻,说明某种道理,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多数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主要来自《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如: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刘备卖草鞋——本行。
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均属《三国演义》的艺术创造,历史上并无其事。东吴招亲也与史实不符合,孙权是主动将其妹下嫁刘备,刘备未去东吴成亲。貂蝉是《三国演义》创造的人物,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只是这个美人史书中是找不到的。正因为其美,唱起歌来就“有声有色”,含义饶有风趣。刘备卖草鞋则源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刘备是卖草鞋出身,这有一点历史依据。史载刘备年少时父早亡,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
由史实、《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构成的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是三国文化在群众语言领域的反映,说明三国人物和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很深的影响。
关羽是三国时代著名人物之一,不少三国人物故事跟他紧相关联。关羽歇后语是关羽文化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三国文化在群众语言领域的一个重要支脉。
查各种版本所辑歇后语,涉及关羽其人其事的歇后语总计有40多条,约占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的五分之一。与之数量大致相当的是讲诸葛亮、张飞的歇后语。
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歇后语主要反映其智。如: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诸葛亮舌战群儒——语惊四座。
诸葛亮三气周瑜——着着胜算。
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或“真灵”)。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七擒孟获——叫他心服口服。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张飞是员猛将,在宋、元说三国的平话和民间传说中,他是个最富传奇色彩的三国英雄,很受老百姓喜爱。有关他的歇后语,人们主要依据其勇猛鲁莽的性格和豹头环眼的形象展开想象,更富有民间通俗文化的特色。这里略举以下几条: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骂阵——人硬嘴也硬。
张飞打督邮——给他个下马威。
张飞喝当阳——嗓门儿大。
张飞卖铁——人硬货也硬。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喝酒——胡(壶)来。
张飞捉耗子——大眼儿瞪小眼儿。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娘姓吴——无(吴)事(氏)生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