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积累
——仁元妈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长时间被诗词熏陶,怎么也会受影响。所谓“读书千篇,其义自见”,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题记
首先是多阅读。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对读书与写作关系的经典概括,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讲究“熟”字,到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
一方面要多读书籍,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是写好文章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必须从各种渠道大量地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现实基础。当然写作基础知识与技巧,也是极为必要的,因为知识是相互融通的。
我们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读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最想拥有的是什么,就会逐渐学会舍弃那些身外的虚荣和浮华,真正沉下心来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次精剖析。所谓“精剖析”是指在阅读好书籍、好文章时,在善于剖析其精髓,深入研究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论证手法和写作技巧,针对其独到之处,细细地剖析,以便今后借鉴吸收为己所用。
三要勤积累。南朝的文学家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句名言:“积学以储宝”。即写作要先学习储备写作素材。具体来说,“积累”是指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要勤做札记、写体会、及时将有用的素材与数据记录保存下来。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捕捉素材,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要说起刘勰,他自小立志高远,热爱读书和思考,因生怕婚后的家庭琐事拖累了学业,他就终生不娶,还搬到了环境幽静宁静的寺庙里去住,专心向学,苦读十多年,终于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著—《文心雕龙》,可见读书的刻苦与读书的大收获,是成正比例的。
正确处理好积累、迁移、应用的关系。只有积累没有迁移、没有应用,学习毫无价值,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应用不好,迁移不畅,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积累、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既要有正迁移,即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训练方法,提高应用能力,也要有逆迁移,即把应用中获得的体会、经验、发现及时地回迁到大脑中去,丰富知识体系,提高积累的量,同时,在应用中还要多思多想,通过思想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增长见识,同时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