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心境不同。我们读书不也正是如此吗?
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快乐读书,终身学习。
是的,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使读书达到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我们,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或许扼杀了许多同学读书的兴趣;但我们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我认为,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反而或是书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
八年级学生国旗下讲话:快乐读书,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