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根据气候状况和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各类预防和防治信息,指导农户及时进行防治,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六)加强科技培训
针对该村农民科技种植的水平现状,结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着眼点出发,立足“科技兴农”这一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振兴农村经济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
1、 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集中培训
2、 在农作物播种生产季节,在田间地头,现场培训3、 张贴宣传画,墙体广告等。
2007年该村种植面积达58117亩,其中:小麦面积23047亩,平均单产340公斤,比上年提高产20公斤;玉米12764亩,平均单产840公斤,比上年提高151公斤;打瓜11904亩,平均单产69公斤,比上年提高1公斤;甜菜280亩,平均单产3.4吨比上年提高0.2吨;油菜7549亩,平均单产121公斤,单产与上年持平;大麦666亩,平均单产350公斤,比上年提高20公斤。在抓好小麦、玉米等作物高产开发的同时,增加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种植无壳葫芦800亩,平均单产85公斤;马铃薯500亩,单产3吨;洋葱70亩,单产6.5吨。对比分析:全村设立科技示范户8户,种植小麦单产比全村平均单产提高50-120公斤,玉米单产比全村平均单产提高60-180公斤;李建柱70亩,洋葱单产6.5吨,销售单价0.9元,亩纯收入3850元,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0倍;马铃薯单产3吨,销售单位价0.7元,亩纯收入1300元,是大田农作物的2-3倍;无壳葫芦亩纯收入达420元,比替代作物打瓜亩增收200元;膜下沟灌打瓜平均单产达90公斤,比平铺的打瓜提高单产30余公斤,亩增收200元。通过科技示范户和特色种植的示范带动作用,村民的科学种田意识不断增强,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随着增加。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按照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逐步到位。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全村面貌有了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效果十分明显。
我们本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在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编制,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规划配套衔接。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牧民相对集中建房、相对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降低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既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就是区分轻重缓急,从农牧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牧民负担。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农牧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尽快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坚持科技人才兴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还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人才。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入户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农牧民特别是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培养成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脑子活、信息灵的外出务工农牧民培养成劳务输出领头人,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鼓励各种人才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