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研报告 >

加快我区经济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2)

2013-05-06 
加快园区建设对于西部地区发展尤为重要。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采取多种形式了解现代园区发展趋势,并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园区建设思路进行初步探索。

    二、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科技、信息、市场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市要实现园区跨越发展,也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为了解外地经验,一是咨询国内有关专家,查阅大量园区建设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会同高新区、经济区先后到和、、、等城市考察园区建设发展情况;三是在召开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大学、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委宏观院等国内权威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专题探讨西部地区园区发展思路,以期对园区建设有所借鉴。

  (一)理论借鉴分析

  现代园区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以不平衡发展为导向的梯度推进理论和经济增长极理论,法国人上世纪中期提出,在资金十分有限、而基础设施又需要巨额投资的情况下,要促进不发达或落后地区发展,关键是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配置少数几个规模较大、增长迅速且具有较大地区乘数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实行重点开发。增长极理论强调,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下处于成长期的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企业集合体,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三大方面。增长极的作用机理是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体现在乘数效应、支配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作用。极化作用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发挥正面作用需要通过政府力量进行引导,特别是要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优先发展“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就是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增长极理论对当前园区建设的启示很多,一是园区要高度集中,必须促进企业集聚和产生规模效应。二是政府要发挥推进和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条件。三是要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四是要重点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园区和区域发展。五是规划建设园区要把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二)国外经验借鉴

  20世纪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通过建设种类开发区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中美国硅谷、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最为知名。1.美国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硅谷园区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私人企业家的风险投资、科技人才致富氛围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等三大条件成为推动硅谷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不直接介入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2.新竹是上世纪70年代为应对出口导向经济危机而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目前园区GDP约占地区的10%左右,主要电子产品占全岛的50%以上,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3.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仅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20世纪年代,西方公司利用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软件,开展离岸开发业务。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并在班加罗尔与美国之间架设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吸引了大量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搬迁至班加罗尔,惠普、摩托罗拉、IBM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入驻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形成了对全球极具影响的印度软件之都。4.尽管三个国际园区情况差异很大,与情况也很不相同,但是从不同角度来深入分析仍然对我们很有启示:一是要在园区选址上可以进一步放开思路,特别是印度班加罗尔启示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发展IT产业和远程服务。二是要更加注重高校等科研单位的作用。三是要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拉动和技术促进作用。四是要注重培养培育中小企业集群。五是加快风险投资发展,拓宽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三)国内城市做法

  本次调研除园区之外,还考察了、、、、等5个城市、8个园区、近20家园区企业,既有省内园区,又有省外园区,同时兼顾东中西部三类省会城市。从经济总量上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开发区、高新区排名靠前,年GDP分别为1150亿元、950亿元、617亿元、416亿元,开发区、开发区、高新区、高新区排名靠后,年GDP分别为358亿元、180亿元、121亿元、30亿元左右。从行政级别上看,八个国家级园区管委会均是副地级或正地级。其中:开发区、两个园区管委会都与所在区县政府相同,分别是正地级和副地级(为副部级城市,其区县为副地级);两个园区管委会为正地级,与市政府相同,远高于所在区县政府;高新区和两个园区管委会分别为副地级和正地级,介于市政府和区县政府之间(为副部级城市)。从管理体制上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区区合一”模式,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个园区以前都是与所在行政区县分离的,分别于年和年合二为一。二是“独立园区”模式,包括高新区和开发区、高新区,这种模式下园区空间边界清晰、相对明确,管委会相对独立行使经济管理权(与开发区、高新区合并之前情况相同),两个园区还与相关区政府合作行使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三是“委托代管”模式,园区管委会除园区范围内的管理以外,还受邻近区县政府委托,代管一定区域范围,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行政管理职能,主要目的是扩大园区政策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辐射作用,包括开发区和开发区、高新区。经了解,在园区管理体制上,商务部和科技部并无统一要求,全国每个园区管理在具体做法上都有不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特点和实际原因。目前各方面相对统一的认识:一是园区管理模式不是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的,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不能不顾实际、照搬照抄。二是考虑到园区建设发展特别是初始阶段,需要政府发挥推进作用,因此要赋予园区管委会效力足够、相对独立的权限,因此成立相对独立、级别高于所在区县的管委会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区区合一”和“园区独立管理”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园区的发展空间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所在行政区域的城乡统筹问题、就业分配问题,只有这四大问题处理妥当,才能够真正实现“区区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受益和共同发展。四是园区管理模式的根本还是在于区域之间利益分配平衡问题。通过各方面情况总体上看,这些相对统一的认识对于园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