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考察报告 >

关于白水江生态环境现状的考察报告(2)

2013-04-27 
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

  在保护区核心区,我们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样地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生林物种较为丰富。

  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3-4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这与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

  建立保护区前,核心区的某些地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虫害的威胁。

  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

  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种植了3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丛或草地。

  2.4 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

  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个植被茂密的“山岛”,摩天岭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性的环境中栖息。

  在对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河等保护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干扰,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目前,保护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是送至文县的保护区管理局救治。保护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 农业生态系统

  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按照保护区的相关法律,保护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

  3.1 农田生态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了当地人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的因素,从而有一些不得已的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白水江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农业生产以粮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渔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

  (1)主要种植农作物

  白水江所处的地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湿润多雨,土壤微酸性,虽然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却多在深山大沟之中难以利用,水浇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也可以从当地的饮食结构得到验证:主要以小麦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种植了一些荞麦、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还种有一些耐贫瘠的花椒;在自家的院前院后也种植有一些果树但主要是自己食用。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当地的农业仍然是以满足当地人基本温饱问题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树或者经济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产。在入户调查中,当地人也想过农产品加工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的现状,但阻碍他们这样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当地仍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晴天时已是难以通行,雨天时则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泥石流;二是资金的匮乏,当地农民手中没有余款,当地政府的投资也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种状况导致了外来投资不愿进,当地产品运不出。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商品农业无法实现。

  (2)农田地形与合理套种

  出于生存的本能,当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开荒来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在青山上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即是耕种着或耕种后废弃不用的土地,农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丛,水土保持的功效几乎完全丧失。

  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形,开垦的土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有机质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乔木的保护,农作物也经常被大风吹倒,造成粮食减产。当地人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也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在农田周围种上果树或向日葵,这些高大或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还是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或商品化农业,从而使当地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最终使耕地变回林地。

  农田采用了一定的杂种、套种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边养蜂。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农业的尝试。这是当地居民自发的行为,如果能够有科技和资金的支持,相信在当地开展生态农业还是可行的。

  3.2 对社区垃圾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保护区内的垃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于社区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离水源都很近,这势必会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

  在白水江考察时期,我们社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区的污染问题。 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寨科桥地区。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统计,离水源不足十米的范围内垃圾堆、厕所、 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个。 经过对污染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它的成分如下:

  据我们的了解,下游文县以及其他县的饮用水均是取自白水江,所以污染问题是应该被当地政府所考虑的。

  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社区内的垃圾应采取集中处理,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垃圾堆放处。

  所述几个社区均是处于白水江的上游,由于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处理垃圾,所以应将收集的垃圾运往文县,由市政局或城建局来统一处理。

  当地有ggf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提出有关垃圾处理的议题,在社区内试行垃圾分类回收。从垃圾成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厨余垃圾以及人畜粪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虑做堆肥,从而减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废弃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建议发展回收产业,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上门收购村民家中的有买卖价值的废品。

  先从孩子身上抓起,培养他们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用小孩的行为影响其家长,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 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共存与冲突

  人口众多的现状,对于保护区内的各个利益群体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单纯的保护无法维持下去,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区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才有可能理解社区、政府参与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

  4.1森林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在考察的区域中原始森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可概括为“出”与 “入”两种关系。在由森林与人构成的二元系统中,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归纳如下:

  原始森林的输出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农业质量的影响和对当地生产方式文化的影响。原始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可分为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原始森林对整个白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采补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内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说。因此原始森林对地表水的季节分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白马河的稳定水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净化,白马河水质良好。同时从直观的感受来说,区内空气质量很好.

  原始森林对当地气候条件、水资料状况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间接作用于当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对农田生态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得更加直接一些。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缘人与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这种阻隔不利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当地风土人情的“纯度”,这些就是原始森林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