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个人其他 > 心得体会 >

百村调研实践见闻和心得体会

2011-11-24 
主要还是贫困的直接影响。到达太仆寺旗的第一天,借捐赠电脑的机会,我在保昌三中和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次成长对话。

编辑推荐您关注:

开展商务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对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电力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党课材料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韦云福

  在办公室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百村调研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六天时间(从 6月8日——13日),但通过在内蒙古太仆寺旗访谈、参观等活动,期间所见所闻所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赴太仆寺旗的是百村调研第15团,全团20人、分为4组,其中:两组人员奔赴牧区,另外两组人员则扎入农区。我分在第一组,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农区——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调研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团委负责。

  太仆寺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下的一个旗,背靠锡林郭勒大草原,面对经济发达京津张地区,是个经济上以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为汉蒙融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之一。

  在太仆寺旗期间的感受,可以说是沿着期待——愉快——沉重——希望——理性思考的心路,在驰去的车上,可以尽情欣赏着草原的美景,碧草蓝天,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但抵达目的地后亲历了种种感动和震撼,我的心情也不断在困惑和希望中沉浮。

  一、困惑——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这些年农村一直在发展,我们也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脱贫致富的例子,但与此同时,亲历了农村的许多衰败的现象,特别是农村“三化”——农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和村民老龄化,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农村全面发展的复杂程度,心情沉重之余,也不断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中国农村的未来在那里?

  (一)人口萎缩加剧

  进入村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农村的一幅萧条景象,令人震惊的是农村严重萎缩——几乎是全方面的。村子不大,有1500多人,低矮的平房就撒落在南北走向1公里长的公路两旁。走上大街,举目之下也看不到几个人,青壮年人更是难觅踪影。据了解,45岁以下、具有较强劳动力的青壮年都跑到周边的城市打工了,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没有能力带走的小孩,人口流失90%左右,并且返乡创业者寥寥无几,人口结构和战争年代相似,老龄化、空巢化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在当地极为普遍。我们一位调研团员住在一个三口之家,但这个“三口之家”却是隔代家庭——小女孩的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照顾生活。有天早上到地里一看,两个老人在广袤的草原上弯腰耕作,那一幕给人以夕阳西下的悲凉感。

  ★实录1——“一切都在萎缩,人们不愿多生孩子,青壮年出去打工,再过20年,现在会种地的都老了,村里就没有劳动力了。”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王支书说。

  ★实录2——“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一个年轻的带头人,劳动力也不够。”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养鸡专业户张大哥说。

  (二)产业空洞化严重

  与人口萎缩伴生的问题是农村产业空洞化,基础设施匮乏。劳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边缘化,一些农民企业家也不断反映,在农村雇不到壮劳力,连老年劳力也不易雇到。经济产业萎缩又影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红旗村基础设施条件在太仆寺旗已算较好,公路比较平坦。但由于人口外流严重,镇上没有集市,街道两边少数的商店也是门可罗雀。镇里唯一算得上工业的是一家加工马铃薯产品的作坊,那是粮站关闭后已经转让给一个返乡青年创业使用。公共服务部门也在萎缩,公共服务产品严重不足。当地邮局因为业务减少已经亏损撤走,仅有的两家电信营业厅也都已经关门,只有信用社还开着门。交通发展的滞后在经济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显得不可思议,虽然路况还算不错,但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少得可怜,这和一些南方农村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当初国家支持发展交通所配套建设的新车站,投入20多万元后,由于官商勾结,车站路权已转包私人,村民出行旗里只能依靠垄断的早晚两趟班车,在交通发展迅速的今天反而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

  ★实录3——“很喜欢看报纸,但现在邮电所撤走了,只能等20多天才能看到报纸,如果有快递还得到旗里取。”红旗村村支书说。

  (三)持续发展能力欠缺

  历史上,太仆寺旗曾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近几年,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大,旗里农村经济发展比过去提高了很多,但仍处于国内较低水平。而且,环境恶化、人口流失等新问题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逐步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太仆寺旗仍以农牧业为主,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拉动规模经济的工业,缺少对人口和投资的吸引力,因此自身经济造血功能严重不足,近半财政收入来自于中央和自治区划拨,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村里普遍每户都拥有土地四、五十亩以上,但农业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大约只有20%具备灌溉条件,其他完全靠天吃饭,近几年遇上干旱,种地更是血本无归,即使拥有灌溉条件,由于地下井水越抽越深,成本越来越高,村民郭大哥说,盼望下雨就像盼望过年一样,但连年干旱,今年至今基本没下什么雨,主要依靠着种植玉米养猪的他很着急:“下一场雨能让我节约1千元,两场雨2千元,三场雨就是几千、上万元了。”由于种地难以改善生活,导致劳力大量外流,脱贫致富极为缓慢。

  我们被安排住在村里相对较好、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户家里,但我所客居的那家户主郭大哥,是村里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养猪合作社,还当上了沼气服务站站长。经过多年打拼,现在通过种地酿酒养猪,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年纯收入2、3万元,相比多数村民要高很多,但生活仍然清苦单调,终日早出晚归、辛苦劳作,饮食上也大多是极其简单的面食,蔬菜极少,并且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娱乐生活,像他这样返乡并坚守来的青壮劳动力凤毛麟角。

  ★实录4——“(国家)政策好了,老天不帮忙了。”红旗村村民最担忧的是持续几年的干旱。

  ★实录5——“这边连旱了三年,每年都打不下多少粮食,我们吃的都是从外面买来的。”跃进村村民谈到粮食产量时说。

  (四)教育发展困境

  主要还是贫困的直接影响。到达太仆寺旗的第一天,借捐赠电脑的机会,我在保昌三中和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次成长对话。“长大了想当医生”,说到这,初一的小女孩崔颖脸上这才有了憧憬的笑容,此前突然面对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叔叔阿姨,说话一直怯生生地。“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得了癌症晚期,没有钱医治。”这个因为贫困而有点自闭的小女孩由于营养不良,个子明显比同龄孩子矮小很多。学校的伙食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远远不够,主食只有馒头,每周二、五才有一点肉吃,回家对于她来说过于奢侈——在正蓝旗的家距离学校1个多小时、要花60多元的路费,而她每个月生活费只有100元。她希望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点的大学,但那毕竟对于这个过早经历家庭、生活的辛酸与无奈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遥远,她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不知道稚嫩的肩膀和受伤的童心能否让她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顺利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