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区:
2015年前,全镇建成六大产业区。①以我镇北部地区(龟山、怀仁山、平山地区)为主的有机茶产业区面积为13000万亩;②以我镇南部地区(东片、南片)为主的蚕桑产业区,种植面积15000亩;③以我镇东部地区发展鲜切花5000亩;④我镇西南部发展食用菌面积3000亩;⑤中部地区(中片)为主的鹌鹑养殖产业区,年饲养鹌鹑1亿羽;集聚全镇33个养殖小区加大生猪养殖量;在上述五大产业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面积5万亩;⑥以朱汪村为中心,面积100亩的盆栽花基地。
3、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加销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立体式”的战略调整格局。要积极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争取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加强调整和加大鲜活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加快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拓展城市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
(二)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1、努力实施生态农业项目,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基地上,统一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土壤质量全程监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广泛应用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治理规模养猪场污水,实现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效果。“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沼气池5000户,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100%。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2、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两高农药和违禁兽药的使用。严禁农作物秸秆焚烧。
3、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500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生产更多的高质量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档次。
(三)以科技兴农为着力点,构筑生态效益农业支撑体系
1、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强化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每年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项目立项新品种引进至少5个,新品种示范3个。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重大病虫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机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信息、管理等领域渗透,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延伸,使农机化发展进入快车道。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重点提高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机械化。
2、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建立健全镇动物防疫体系,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事业。
3、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4、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产品标志使用的监管。
(四)以产业化为载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1、注重龙头企业与龙头大户建设。以茶叶、蚕桑、鲜切花、盆栽花、食用菌、鹌鹑、生猪七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鼓励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向龙头企业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龙头。
2、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继续积极兴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合作社十农户”、“产业协会十合作社十加农户”、“龙头企业十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其次是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3、注重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首先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信息网为依托,进一步加强镇农业信息网站、点建设,并将其延伸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批发市场、销售大户,形成纵横交错的市场信息网络。其次是完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农产品返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加快重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
4、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大户和农业企业实行农产品品牌化销售,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争取涌现出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
切实有效制订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充分抓住“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机遇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积极实施好鲜切花、食用菌、蚕桑、茶叶、鹌鹑、蚕桑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工程、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新型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推广等农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鲜切花、食用菌、茶叶、蚕桑、鹌鹑、茶叶六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进节约型循环农业建设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积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抛荒,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式,走循环农业经济的路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农业法律知识水平,全力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农业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的水平。加大农业行政监督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的普查、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三是加强“两高”农药和禁用兽药监督检查工作,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四是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标志的使用监督,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五是加强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管理、监督工作的创新力度,抓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六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农机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
第四章城镇建设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镇交通较便利的优势,扩大镇区规模,完善镇区功能,强化镇区的中心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立足**镇情和特点,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全镇经济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镇村规模,妥善处理镇区建设时序与规划空间合理发展的协调关系,使规划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保证镇区发展的持续性;技术指标力求先进,确保规划对镇区长远发展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5、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2010年重点工程
1、园区南扩工程,投资500万元,包括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套工程。
2、职工公寓楼建设工程,一期投资3000万元,容纳1000名职工住宿、饮食、超市、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
3、市民广场占地70亩,一期投资2600万元,建设农民公园和2座商住楼,投资400万元新建步行街。
4、投资1500万元,启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楼建设,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
5、投资1600万元开发桃李园6层商住楼工程。
6、投资1000万元建设后石堰农民公寓6号楼,投资100万元完善农民公寓小区配套设施。
7、投资100万元,完善**大道前石堰段路南房、非机动车道硬化、绿化、排水等工程建设。
9、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止,我镇共建成四级农村公路100余公里,其中乡道48公里,2010年计划建设乡道6公里,村道9公里,总投资280万元。
三、“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
1、投资15000万元,启动龙王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清淤河道12公里,石砌两岸河道护坡24公里,修建拦水坝氧化塘26座,两岸绿化24公里。
2、投资800万元,建设长360米,宽10米的龙王河后石堰高架桥。3、投资2亿元建设龙王河北岸农民居住集中区,建成容纳1000户居住的商住楼建设。
4、园区南扩工程,“十二五”打造占地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的**光伏产业园。
5、职工公寓建设工程,投资8000万元,占地50亩容纳5000职工生活区。
6、前石堰村东6层农民商住楼建设工程,总投资600万元,一期开发3栋。
(来源:http://www.reader8.net)7、镇区扩容工程。将镇区北扩至龙王河北,黄泥埃村南,南扩至丁庄村北,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