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大职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一些企业内部多种用工形式并存,把职工分为三六九等,有正式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集体工等,他们在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保险、技能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一些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短期劳动合同。据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签订3年期以下劳动合同的城市职工达到67.4%。一些企业的普通职工工资偏低,且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大。据省总工会调查,55.8%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是普通职工的2倍以上,41.1%的普通工人回答“5年来未增加过工资”。一些企业对职工管理苛刻,不尊重职工的人格尊严,导致劳资关系紧张。据2007年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在城市职工中,认为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关系“融洽”的只占11.5%,“比较融洽”的占38.5%,一半以上的职工认为“不够融洽”或“不融洽”。一些职工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同时,一些职工还面临就业难、看病难、参保难、子女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实问题。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2007年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只有52.2 9/6的城市职工、47.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或“比较充分发挥”。
(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实施后,职工的自我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使一些潜在的劳动争议矛盾凸显出来,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多。这些劳动争议主要集中在劳动工资、劳动用工、工作时间、加班工资、社会保障、工伤赔偿、职业病和企业改制等方面。据省总工会对某三个市调查,2008年劳动仲裁庭受理案件比前年增加了92%,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去年受理投诉比前年增加了49%。同时,据省总工会抽样调查,一些企业以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工资支付起始线,若减去有关津贴及福利待遇后,13.6%的职工的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在城市职工中,12.2%未参加养老保险,22.7%未参加医疗保险,38.9%未参加失业保险,44.o 9/6未参加工伤保险;一些企业经营者通过延长劳动时间降低用工成本,城市职工和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分别为44.29小时、54.01小时。特别是农民工存在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安全隐患突出、基本社会保险缺失等问题。
(四)部分职工的素质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施“两圈一带”重大发展战略,对各类人才产生了强劲需求。我省1300万城镇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只有500万人,占38%。据测算,到“十一五”期末,我省技能劳动者缺口达200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达80万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省高技能人才只有12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24%,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5%。紧缺工种、急需人才难求,关键岗位、关键工序人才难留,大部分高技能人才集中在45岁以上,高技能人才队伍面临断层断档、青黄不接的局面。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量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偏低、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就业再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加快,新兴产业和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有技能的人员。全省技能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
(五)部分基层工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各级工会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服务职工群众发挥了应有作用。然而,一些基层工会还缺乏活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企业工会机构撤并、干部兼职问题突出。据省总工会抽样调查,61%的企业工会被合并或归属到其他部门,其中近四分之三与行政部门合署;86%的工会干部身兼多职,其中兼任行政职务的占51%。不少工会干部主要从事行政工作,角色错位。由于基层工会干部受制于企业经营者,加之其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们面临“两难”困境,难以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会维权制度机制,但这些制度机制的作用还难以有效发挥,民主管理难、平等协商难、工资共决难、法律监督难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一些基层工会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少职工感觉“建会与不建会一个样,入会与不入会一个样”。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工会组织推动“依靠”方针贯彻落实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深刻认识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的形势,把握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不动摇。
(一)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使劳动要素的个体地位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职工的就业方式、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环境,少数地方或企业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缺乏辩证认识,片面强调资本和“精英”的作用,忽视普通职工群众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受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分配制度多样化、复杂化,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地位显著提升,劳动要素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使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例较低,一些企业的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较大,行业之间职工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为新时期贯彻落实“依靠”方针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职工内部分化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原有职工队伍内部高度同质的现象被打破,职工队伍内部逐渐分化出不同群体。从社会层面看,当前主要有普通工人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公务员群体、失业困难职工群体等。受市场化加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急剧变化的影响,加之制度、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群体间的经济社会地位加速分化,职工队伍内部各群体之间利益差距进一步拉大,带来了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部分弱势职工群体在生产生活上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兼顾不同职工群体的利益,特别是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协调发展,维护职工队伍团结,为新时期贯彻落实“依靠”方针夯实阶级基础。
(三)科技进步和企业转型升级,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一线工人、纯粹体力劳动的工人正在日趋减少,而以体力和脑力劳动相融合的现代型、知识型、技术型一体的劳动者逐步增多。为了不断生产出新的更先进的产品以抢占市场,专门从事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科技队伍不断扩大,掌握和操作现代化的先进机器设备的技术工人不断增多,从事简单劳动的一线工人逐渐减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使职业更替速度不断加快,职工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提升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着力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职工队伍,积极推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为新时期贯彻落实“依靠”方针提供更加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职工思想活动日趋复杂多样。
当前,广大职工支持改革开放,拥护科学发展,期盼社会和谐,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这是职工思想的主流。同时,职工的思想观念更趋于多样化,价值观念更趋于功利化,主体意识更趋于鲜明,思想活动更趋于活跃,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变化既包含了一些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包含一些消极因素,可能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作用,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职工对党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为新时期贯彻落实“依靠”方针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五)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贯彻落实“依靠”方针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并且这场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外向型企业发展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职工面临下岗失业;少数企业关闭、停产,职工安置任务加重;大批农民工返乡回流,对就业市场形成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裁员减薪,使部分职工出现了暂时的生产生活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情况,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爱职工,引导广大职工增强大局观念,与企业共渡难关,形成企业和职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良好局面。
五、进一步贯彻落实“依靠”方针的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一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解决好当前“依靠”方针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为把我省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