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党员队伍管理难,监管不到位。一是组织下岗党员参加党委换届工作困难重重。去年,我们把企业党委换届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希望通过换届来带动企业党建工作。通过摸底,有56个企业党委超期没有换届,有的企业无法将下岗和离退休党员召齐到符合规定的党员人数,申请换届请示报告难以批准;有的企业担心集聚所有党员开会,有可能偏离换届主题,怕大家提出补发工资、落实待遇等要求,对稳定工作不利;有的企业领导班子往往变动频繁,党委人选难以确定到位。二是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长期停产,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党员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有些数年都没有取得联系,根本无法过正常组织活动。从抽样统计的40个企业5709名党员的情况看,有11个企业党组织活动不正常,2550名党员没有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3293名党员未参加民主测评。在下岗分流党员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工作的被动。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有一个企业一名党员,因涉嫌行凶杀人而被判刑。公安局抓人时,根本未与单位联系。单位党组织后来从报纸上了解这名党员被判刑的情况,去公安局联系,公安局还不愿意向一级组织透露相关情况。单位党组织掌握情况后才按程序开除了其党籍。此种尴尬虽是个别现象,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党员对此议论颇多,意见也较大。三是党费收缴面临诸多问题。部分企业没有按标准收缴党费。一部分改制企业效益较好,党员特别是企业领导成员收入高,其党费没有按实际收入标准缴纳,相反,在困难企业,由于职工工资长期得不到保证,党员生活窘迫,收缴党费异常困难。如市灯泡厂对下岗党员只能统一规定按每人每月0。3元缴纳党费;有的困难企业党员长期没有缴纳党费。在这次抽查的5709名党员中,有877人没有按要求缴纳党费。
4、党员队伍素质提高难,先锋不先进。在这次对40个企业的抽样调查情况看,共有党员5709人,其中:30岁以下党员481人,仅占8.43%,60岁以上党员1362人,占23.23%。党员队伍明显倾于老化。从文化结构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数345人,占6.04%。高文层次党员数明显偏少。更为严重的是,去年40个企业只有19个企业发展了110名党员,占党员总数1.93%,有21个企业没有发展党员,从这组调查数据说明,企业要求入党的人数逐年减少。党组织在这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党报党刊无法订阅,想上党课找不到资料,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大多数困难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导致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减弱;同时,年青人的价值取向从重政治转向重经济,从重本本转向重实际。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改善,将使企业党员队伍出现年龄断层现象。
5、企业党务干部处境难,待遇不留人。调查中,有一位老支部书记这样说:“青春献给党,老来无人养,先想靠儿子,儿子也下岗”。另有一位政工干部说:“十年经理路路通,十年供销成富翁,十年技术成高工,十年政工一场空”。反映出企业党务干部处境不好,缺乏应有的地位,没有相应的待遇,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不少党务干部感到在企业搞党务不划算、冒想来头,不安心工作,想跳槽,导致企业党务干部流失严重。
(二)原因分析
1、从客观上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①体制根源。一方面,企业党组织的职权十分有限。《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而“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同样是党的基层组织,由于企业党组织不像地方政权机构的党组织那样,在各项事业中担负“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职权也就十分有限。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而党建的目标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种有限的职权和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党建工作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体制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改制后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原有的党政工“三架马车”的管理格局不复存在,客观上造成企业党组织领导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削弱。企业领导由对上级和组织的负责转变为对出资人和股民的负责,对不是共产党员的经营者,党纪的束缚也无法实施,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在客观上受到了影响。改制后企业的职工特别是党员职工在身份上由过去的“全民固定工”转为“合同工”,在感情上由“为党和国家作贡献”转为“出资人打工”,心理失衡,企业党组织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发动职工开展各种活动的一般性号召,难免有些苍白无力。
②经济根源。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行政角色逐渐消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正在逐步形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由于要发展企业,要负担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等等,背负沉重的包袱,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是惨淡经营,甚至无法经营而破产,企业经济上不去,没本文来源: http://www.reader8.net有钱,职工工资都发不出,生活困难,党建工作失去了物质基础,必然难有作为。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从为出资人争取最大利益出发,机构设置以生产经营为中心,部门少、人员精,过去的组、宣、纪等政工部门一般不再设置。从已改制企业的情况看,情况好的设一个政治工作部,一般多在工会或办公室、人事部门里找一两个人代管,正常工作时间内党建活动的组织也比过去困难得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更加困难。
③历史根源。过去,强调“党领导一切”,、“一元化领导”国有(集体)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厂长(经理)、书记一人担任,实际上党已代政,企业党组织包办了企业的所有事务,在那个年代里,党的影响和威力无处不在,人们敬慕、向往党。一些人留恋历史,留恋过去,仍然是习惯思维、传统观念,难以从历史中走出来,面对改革的新形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2、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两个方面:
①认识上的滞后。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中央早有明确规定。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认识上看,主要存在三种比较典型的倾向。一是“淡化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对资本负责。企业党组织只需抓好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必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人员。二是“强化论”。认为改革把企业党组织的地位、权力和作用改没了,希望重新回到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体制上去。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企业党务工作者。三是“可有可无”论。从调查的情况看,改制最彻底的企业,党建工作也最难开展。有的认为党组织没有存在的必要,认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关键是遵循市场法则,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自然削弱,也应该削弱;有的认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党组织应人员兼职化,活动业余化,也有人认为,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好党员,没有必要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还有人认为,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没有必要打上“政治色彩”,党组织在企业的领导可要可不要。
②措施上的滞后。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许多企业党组织仍然只会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说教方式对党员和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或者简单以罚代管、以罚代教。问卷调查显示,对当前企业党组织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有效性的评价,只有29%的回答“三会一课”有必要,而回答应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占86%,回答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生活的占95%。二是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在“结合”和“服务”上难到位。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合”不紧密。实现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是党组织保持地位、发挥作用的生命线。不少企业在“结合”的关键环节上处理不当,未能有效地将行政工作的难题作为党建工作的课题来抓。在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人事调整中,很难听到党组织的声音,看到党组织的工作,体现党组织的作用。有的企业党委陷入党只管党,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之中;有的企业行政和党委各把一摊,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分工分家;有的则完全陷入经济工作的具体事物中,削弱和淡化了党的自身建设。第二,“服务”缺乏载体。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少企业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还没有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法制建设的新路子。老的一套办法、手段、载体不灵,新的办法、手段、载体不明,这让相当一部分企业党委书记感到无可奈何。三是“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并没有切实到位。有的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但实质上党委会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做到有机融合;有的企业董事长和党委书记虽然由一人担任,但在工作中却多是以董事长身份出现,偏重生产经营工作,忽视党建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党委成员如何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以及交叉比例多少合适,尚缺乏规范的要求和科学的界定。交叉任职的党委成员如何在重大问题决策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党委的意图,切实履行保证、监督的职责,还缺少应有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