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茶叶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茶叶生产通知:
一、发展思路
以十七届三中为,科学发展观,以基地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为,优质茶叶种植管理、加工技术改造升级、优势品牌和茶农素质四个关键,绿茶、恢复红茶、发展**茶、培育花茶四项,市场营销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四项建设,培育知名品牌,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任务
2010年,茶园总面积16万亩,投产面积11.5万亩;总产干毛茶840万公斤,烘青茶300万公斤、晒青茶290万公斤、红茶250万公斤;加工精制茶500万公斤,**茶300万公斤;茶叶工农业总产值2.18亿元,农业产值1.18亿元,工业产值1亿元;新(改)植茶园0.7万亩,样板面积0.14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样板0.5万亩;培育无性良种茶苗1500万株;建设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
三、扶持政策
县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与市级对茶叶的扶持经费捆绑使用,专项用于茶叶产业发展。
(一)新(改)植无性良种茶园1400亩,每亩补助200元。
(二)改造低产茶园样板5000亩,每亩补助50元。
(三)建设县级示范样板1块,要求新植示范样板连片面积不低于200亩或低改示范样板连片面积不低于400亩,补助资金25000元。
四、工作措施
(一)科技措施,茶叶单产和质量
1.茶园管理和投入。各乡镇要措施,解决现有茶园管理粗放、投入问题,大面积茶园每年要中耕除草2至3次,推广茶地“一基三追”施肥、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规范修剪、鲜叶分级采摘等技术,每亩要施有机肥500至800公斤,施氮、磷、钾复合肥40至50公斤,50%茶园1次修剪。
2.新(改)植茶园建设。年内发展的新(改)植样板茶园,要新良种推广,优质、高产、无公害茶生产标准,规划和种植。要求选择上好地块,连片,高标准开挖和定植,推广昌选系列、佛香系列等无性系新良种。
3.低产茶园改造。把对低产茶改造建设优质丰产茶园的措施来抓,改造茶园“三改一管”技术和改后茶园的投入,连续管理。样板茶园改造后要当年新梢50厘米,改后年平均亩产量超过100公斤。
4.样板的示范作用。从茶树新良种选育和推广、茶树规范化修剪、茶叶分级采摘、茶叶精细制作等技术的示范推广着手,科技措施的。以县、乡茶叶技术人员牵头,在主产乡镇办好茶园丰产示范样板,技术培训与,按技术标准操作,试验示范。
5.茶叶专业村建设。在8个主产乡镇建设人均茶地面积2亩、茶叶收入占农业经济收入70%的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在样板安排上,每个示范村年内安排低改样板100亩和单产100公斤的丰产样板600亩。
(二)扶持,培植龙头企业
对茶叶初制宏观管理,布局、规模化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以大带小、以精带初”对初制茶所改造,使每个初制所年加工能力达50吨,企业以改进制茶工艺、制茶设备为切入点,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推行制茶燃料以煤代柴,技术改进,整合、改造、,强强联手、互利共赢。茶叶龙头企业培植,鼓励龙头企业茶园新植、低改等项目建设,茶农利益。择优扶持茶叶龙头加工企业,列入省、市扶持各1户。
(三)调优产品结构,品牌形象
品牌“多乱杂、小而全”的现状,,合作意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思想,股份联营、强强等茶叶精深加工。品牌标准,创建名牌产品,市场需求,绿茶,发展做精红茶和**茶,培育开发特种茶,调优茶类结构,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名优品牌形象,茶叶产业整体效益。
(四)生产标准,茶叶品质
《**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和《**省**茶综合标准》。提倡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生物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基地建设,茶叶食品安全生产、茶叶产品市场准入、茶叶生产卫生许可等制度,标准化生产,茶叶品质。
(五)拓展市场,产业效益
市场理念,名、特、优、新产品的开发,多、促销。以原料销售为主的营销格局,推介、代销、联销、直销、期货等多的终端营销举措,发展内外销。茶叶营销人才培训、培养,创建规模化茶叶交易市场体系,拓展和占领市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六)长效机制,弘扬茶乡文化
运用绿色、健康、悠久、的茶资源优势和“千年茶乡•**”品牌,茶文化创作与挖掘,广播、电视、标语等,本土茶文化的发掘与推介,古茶树资源保护及开发性的宣传,把资源保护和古茶树的保护与弘扬茶文化有机起来,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生态观光型茶园,依托茶文化发展,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七)组织,密切
各级各要思想,,茶叶产业发展,主要抓,分管抓。县乡茶叶科技人员要以茶叶专业示范村为,茶区办样板作。农业、财政、发改、经贸、金融、工商、税务、电力等,要职能职责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茶叶生产工作。
(八)激励机制,考核奖惩
对茶叶生产工作责任、绩效挂钩管理考核,考核奖惩措施,以签订的产业发展责任状和《**县2010年茶叶产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为准。